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正文

曾丽:最大的设计就是讲好苗疆故事

2016-05-27 10:46:08  杨红军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图/受访者提供

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图/受访者提供

“一位住在苗寨的独居老人收藏着一件做工极为精致的‘百鸟衣’(苗族节庆传统服饰),据说这件衣服传到她手里已经是第七代了。1982年,痴迷于苗绣收藏的父亲(曾宪阳)听说这件事后便抱着收购的目的登门拜访。听说是来买衣服的,老人连门都没让父亲进。后来,父亲不得已找到村支书代为说项,老人才同意父亲给那件衣服拍几张照片。据老人说,在父亲之前也有人想花大价钱买下来,结果被老人拒绝了。

“拍了照片,父亲扔念念不忘。几年之后,当父亲再次去拜访时,老人已经去世了。因为没有后人,衣服便也陪老人一起下了葬。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就只有几张当时拍下来的照片了。”

但凡去过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或者跟曾丽聊过苗绣的人,都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那件‘百鸟衣’的照片也被曾丽放大,摆放在博物馆的入口处,故事和照片也就成了“镇馆之宝”。

刺绣手艺。图/受访者提供

刺绣手艺。图/受访者提供

藏着苗绣更藏着故事

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位于贵阳市,依傍风光秀丽的白云公园,除了一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的点缀外,博物馆里展出的绝大多数是曾丽和她的父亲曾宪阳生前收藏的苗族传统服饰精品以及一些精美的绣片。

提到这些展示在博物馆里的藏品,曾丽说:“博物馆背靠公园,考虑到安全原因,博物馆里的绣品只不过是我们父女两代人藏品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精品收藏在了其他更安全的地方。父亲开始收藏这些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时,也没有局限在服饰上,只不过后来布展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小而精展览,因此大家看到博物馆里绝大多数藏品都是与苗族服饰有关的。”

并非每件展品都出自藏品中的第一梯队,曾丽却也在展品选择上花了不少心思:既能展现苗族传统刺绣水平,也能藏得下吸引观众的小故事。

“这件苗族传统衣服也是当地人节庆的时候才穿的,说起这件衣服的来历那可不一般。当年曾先生下乡时相中了它,拥有这件衣服的苗族老人不愿出让,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绝不外传,更不能轻易卖给他人。对此,曾先生只能抱憾而归。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却不顾路途遥远,来到县城找曾先生,希望能把这件衣服让出来,她觉得这样也许能更好地让它保存下来。就在老人将衣服让出来后不久,她家里便连续遭遇变故,村里人都说那是祖先在为她出让衣服而惩罚她。不管怎么样,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博物馆特意将这件衣服展览了出来。”因为喜欢苗绣,由护士转来博物馆作讲解员的李海云这样讲解着一件特殊展品的来历。

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没有文字并不代表没有文化,一个个被苗族绣娘们绣在衣服上的图案就是苗族一代代传递着的文化与信仰。苗绣一般以五色彩线组成,画幅上以优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太阳星芒纹、蝴蝶纹、花草鸟兽纹等来表达民族迁徙、生命崇拜、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意蕴,再现卓绝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

在曾丽看来,这些隐藏在苗绣中的文化与历史才是苗绣的精华所在,苗绣的技艺则要等而次之。正是有了这样的看法,才有了后来的“苗疆故事”。

曾丽下乡采风,了解当代苗装传承状况。图/受访者提供

曾丽下乡采风,了解当代苗装传承状况。图/受访者提供

传承手艺更要传递文化

谈到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曾丽说,她的精力主要用在了关于苗疆意象符号整理和专著出版上。“我们家收藏了大量苗族传统生活、生产器物和服饰,我想通过解读这些服饰和器物上的意象符号来梳理出一个苗疆意象符号系统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递苗族文化。这也是我父亲当年一个未了的心愿。”曾丽说,“一开始的时候由于藏品量很大,加上自身对这些意象符号不是很了解,她得拿着这些服饰和器物反复研究和请教专家学者。到了后来,慢慢地也就得心应手,可能是看多了,有感觉了。”

保留在苗绣上的“阴阳鱼”纹样。摄影/杨红军

保留在苗绣上的“阴阳鱼”纹样。摄影/杨红军

这样的一个意象符号系统在曾丽看来是苗族文化传播的“头等大事”,也是苗绣的精华所在,“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那么是不是说只要保存住了这些手艺就算是做好了这项工作呢?恐怕也不尽然。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守护的是一种文化精髓和工匠精神,而非简单的技法技艺。我觉得当地人抱着一种敬畏精神遵从先民传承下来的文化表达在做苗绣,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面对时下只重技法,忽略其文化内涵的现状,曾丽想要做的就是一种“正本清源”的事情,告诉大家苗绣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在于看上去很美,而更重要的还是它所承载的厚重文化。“现在很多绣娘看到全国各地的很多游客都很喜欢苗绣,就觉得是喜欢它的五彩斑斓,于是便将一些人物风景图案绣上去,来迎合游客的口味,其实这是很错误的一种做法,我们都知道,真正的传统苗绣是没有人物风景这类写实的图案表现的。这样做下去会伤害掉苗绣最宝贵、最核心的文化表达,会损失苗绣最本质的基因。”

“苗疆故事”品牌。图/受访者提供

“苗疆故事”品牌。图/受访者提供

最大的设计:讲好苗疆故事

除了打理好博物馆和整理苗族意象符号系统,曾丽也在积极打造“苗疆故事”品牌,通过带有苗族意象符号的生活与服饰设计来更好地传承苗族文化,她也因此被称为“设计师”。

对于这一身份,曾丽却多少有些“小意见”,她说:“我们现在做的是把苗族意象符号从苗族传统生活服饰中抽取出来,这些抽取出来的文化符号会被交给一些产品设计师,我们来规划设计命题,以符号故事作为设计导向,由他们来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设计结果可以是一条丝巾,也可是一套茶具。当最后这些设计成型后,我们再做文化解读,也就是赋予其一套文化内涵。我觉得这才是一种大设计,是一个品牌的文化规划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具体器物设计层面。”

有了“苗疆故事”,还得有懂得现代的设计的功力,这是曾丽在打造品牌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经验。她觉得,传统的苗绣苗装再美再华丽,它的存在空间是苗人的生活与习俗中,以及苗疆的大山环境里。平移到当下都市人的生活中,是生硬的,看上去也很怪异,毕竟能够像杨丽萍那样撑住整套苗疆服饰气场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必须有二次创作的过程。任何好的文创产品,都必须是在做到两头都精通的基础上,即所依托的文化根本与现代设计制造。

丝线成绣。摄影/杨红军

丝线成绣。摄影/杨红军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设计与加工相结合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成本问题,“我前一段时间参加一个研讨会,会上的一些做苗绣的手工艺人就介绍说,目前一套新的传统苗绣服饰完整算下来要四五万,甚至是十来万。我们普通的消费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消费能力,事实上,大家也完全没有必要都去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的传统服饰只适合来做收藏与研究,不适合大众市场。”

沿着这样的思路,曾丽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苗疆故事”,“我们的设计速度可能很慢,三个月才能出来一条丝巾,可是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踏踏实实的事情,讲好苗疆故事,做好现代设计,让苗绣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传播。”

在与国际一线时尚品牌的比较中,曾丽发现这样的大品牌往往只是具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他们的设计开发多以流行元素为导向,鲜有以文化脉络为导向的。所以,苗疆故事是一个文化品牌,每一件产品都有一个故事,看起来缘起苗疆,却是关于你我。品牌传递的是我们对传统即当下、未来的思考。这是时尚品牌与文化品牌的区别。

曾丽本身身着“苗疆故事”品牌服饰。图/受访者提供

曾丽本身身着“苗疆故事”品牌服饰。图/受访者提供

带着学习的心态来看“传统手工艺”

“我们现在很多组织和个人都是在抱着一种拯救和保护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手工艺,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相反,我们应该怀着尊敬和学习的心态来接近这些传统手工艺,学习它们所蕴含的智慧。”通过这么多年的苗绣的研究,曾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我从不认为苗族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救苦救难的民族,他们比都市里的现代人单纯而从容,他们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本质。我们不能以物质生活的优劣来衡量生活质量的好坏,与苗族人生活的自在相比,都市人的生活倒是显得仓皇而狼狈,我们似乎永远都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不停打拼。在我们重提“工匠精神”的当下,才发现都市人已经失去了很多。苗疆人的物质生活是贫匮的,但是他们创造了人类服饰文化的辉煌。这后面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值得反思的。境由心生,曾丽这样定义着“传统手工艺”。

当然,如今这些传统手工艺现状也确实遭到了一些侵蚀。2008年到2011年,曾丽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在一个个传统村寨里走访调查,这个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让她很担心,“中壮年都在外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五十多岁的奶奶空有好手艺也无人能传。虽然每个小姑娘也都会一点,但是能够认真全面学的人并不多,她们觉得外出打工更合算。”

曾经曾丽也试着帮寨子里的这些手工艺人和服饰生产机构搭一个桥梁,“可是我渐渐发现,在她们的意识里还是会把做刺绣看成是一个茶余饭后的活计,缺乏必要的合约意识,经常会出现延期交货的情况。”

这期间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更是让曾丽所料不及,“我看到一个绣娘做出来一套很不错的衣服,她愿意以不到三千块钱的价格卖给我,我觉得绣衣很漂亮,价格也能接受,于是便提出来大批订购,希望价格能再便宜一些。可是那个绣娘却说如果是大批定做,她得请人来帮忙,还得放下家里耕作的水田,那每套衣服就得4500块钱了。”

有过这些经历,曾丽越来越觉得包括苗绣在内的传统手工艺已经不是靠帮助就能保存和传承的了,“很多东西一旦提到了帮助的层面,那么它就很难传承下去了,即便可以传承下去,那也是‘名存实亡’。所以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大家认识到这些手工艺里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继而让手工艺人能够觉得做这份手艺能够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获得尊重,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和学习这些手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触摸苗绣,感受故事。摄影/杨红军

触摸苗绣,感受故事。摄影/杨红军

发掘并从让大家认识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进而为传统手工艺人带来成就感,再到设计包含传统手工艺精髓和手工艺人劳动的时尚产品,这就是曾丽为自己的“苗疆故事”设计好的脚本,她现在不断努力的方向就是让这个故事的细节不断丰富起来,以便赢得越来越多的“听众”。

(责任编辑:孙成祥 CA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