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在此间透露,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正式启动。
吴元新近日在天津举行的“非遗与生活--大吉”系列艺术活动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过去,蓝印花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不论是孩子刚出生时裹在身上的襁褓布,还是新人结婚时绣有‘麒麟送子’‘凤戏牡丹’等图案的被面,用的都是蓝印花布。”
据了解,蓝印花布源自南宋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其色彩的亲和力,适用于做民间的各种日用品、装饰品。其主题多为表现平安、吉庆、富贵、福禄、长寿、爱情等。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今,只有在形式上不断拓展和创新,才能让蓝印花布重新回归民间,更好地为现代的老百姓服务。但前提是核心的传统技艺不能变,手工刻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手工晾晒……每一道工序和流程都应该是原汁原味的。”谈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时,吴元新这样说。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正在着手准备申报世界非遗项目,大量基础性工作已经开展。”吴元新透露说,蓝印花布的田野调查工作已经启动,计划利用5-8年时间作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立档调查,整理出版20卷本《中国蓝印花布》。“样卷已经开始制作,2016年将正式出版第一卷,全部出齐预计需要8-10年左右的时间。”
吴元新表示,一旦申遗成功,他们将会同有关方面,一方面不断拓展蓝印花布的生存空间,让它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不断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