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曲艺竞技 > 正文

翁偶虹谈梅兰芳演剧的嬗变(1)

2016-05-13 09:04:47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霸王别姬》剧照,梅兰芳与刘连荣合演

梅葆玖先生遽然长逝,梅(兰芳)氏流派乃至整个京剧界顿失领军人物。哀恸之余,人们愈发关注梅派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先师翁偶虹先生旧时编剧,虽身列“程(砚秋)党”行列,却对梅兰芳先生那种日丽中天的风度、戛金泻玉的声腔葵倾不已。鉴于当年《锁麟囊》的大获成功,梅先生也曾几次托请翁先生为其编写新剧;囿于梨园陋习,翁只能违心地一拖再拖……1948年,梅在上海拍摄舞台艺术片,应导演费穆和出资人吴性栽的邀请,翁赴沪执笔改编了梅氏名剧《生死恨》和《洛神》,才婉转地一偿夙愿。

记得我在1980年代,向翁师问学期间,翁先生多次以编剧家的视角,谈到梅兰芳先生演剧以及表演艺术形成的艰巨过程,亲身所历,十分珍贵。为鉴往明今,启迪来者,故而翻开发黄的笔记,摘录如次;既是对故人的追怀,更是对京剧艺术勃兴发展的期冀——

梅兰芳一生演剧,为其编剧最多的是齐如山。在齐之前,给梅编戏的是樊樊山、李释勘。他们编的戏文质彬彬,如《天女散花》,词藻甚好,但没有传情,只是加些歌舞。齐先生则不然,他跟梅先生有默契。齐先生不会唱戏,爱看戏,什么戏都看,旦角的,生净末丑的戏都看。同时,除看舞台演出外,后台的组织和脸谱、身段、刀枪把子他都想知道。所以他的著作很多,如《行头与盔头》、《脸谱》、《身段谱》等。梅先生排戏,是先和大家一起研究,做导演的案头工作,然后再编戏,和程砚秋先生正好相反。梅和王瑶卿、路三宝、贾洪林、李敬山,以及徐兰源、姚玉芙这些人,每天都在缀玉轩中聚会。要编一出戏,先讲一下剧情,然后请大家研究,一起出主意,最后意见归结起来,由齐如山执笔编写。在这个过程中,齐如山不仅与梅先生有默契,与其他主要演员也要有默契。比如,梅先生演的《一缕麻》,在花轿到门那一场,贾洪林说他得有大段念白,于是齐先生就得写;写出后,在台上出来时,果然是声泪俱下,博得强烈的效果。

齐如山编的雍容华贵的舞蹈戏,都有富丽堂皇的场面,最适合梅先生的表演风格。但他编其它类型的戏,也有与梅先生默契不到的地方。比如,他给梅先生编的《霸王别姬》,开始就不成功。他最先编这出戏太拘泥于历史了。我们说,要尊重历史,但不能拘泥于历史,艺术家允许灵活掌握。当然编戏要受题材的制约,但是,在制约的范围内,要想出出奇制胜的东西,突出表现人物。当时齐先生受题材的制约太厉害,以致他编这出戏费了不少事。这出戏最早叫《楚汉争》,两天演完,前面都是楚霸王的戏。开始梅先生没有接受这个本子;最早是杨小楼和尚小云在第一舞台演。因为这个戏演的是历史,又不像连台本戏的情节,所以上座率不高。后来有人主张梅先生演,当时齐如山已将这戏改名《霸王别姬》,梅先生提出要求,要一天演完,让观众当天就能看到别姬。当时有位缀玉轩的座上客,叫吴震修,银行界人,他也主张一天演完。齐如山火了,本子一摔不干了。吴震修把本子拿回家。他虽然不是行家,但很懂戏,把这戏压缩成一天能演完的本子,比较接近梅先生的意思了,于是又找杨小楼研究,梅和杨小楼挂双头牌。

这出戏到现在还是霸王的戏重,不应以“别姬”一折为凭。霸王一上来就“今日里败阵归……”,霸王是怎样败的,没有交代。现在这样演法,是梅当年为出国演出用的。实则霸王的戏很多,长城公司给杨小楼灌了六张唱片。后来有个传言:杨小楼说,他如果跟梅先生演这戏,就把力气搁在末场;跟别人演,就把力气放在前场。意思是,别人演虞姬不是他的对手。其实这是冤枉杨小楼,他演戏是通场都好。吴震修把一本的《霸王别姬》拿给梅先生看过,梅先生认为好,就找杨小楼排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