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泉州5月15日电 题:百年高甲戏的“逆袭记”
作者廖静
姿摆、叉腰、指手、匀手……11岁的蔡慧珊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看高甲戏,从懵懂的“小粉丝”如今已经华丽丽变身为一名高甲戏小演员。她在福建泉州市青少年宫侨乡少儿艺术团高甲戏班拜师学艺1年多了。
“露一手”,自从学了高甲戏,蔡慧珊就是爷爷奶奶的眼中的专业演员,时不时让她“拉练”几回。
高甲戏,作为闽南民间喜闻乐见的剧种,它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港、澳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在近现代传统戏剧走向没落的大潮中,高甲戏也未能幸免;不过仍然有一群“铁粉”在上演着一部部“逆袭”的故事续集。
泉州青少年宫侨乡少儿艺术团从2014年开始,从各个学校招收一批热爱木偶、高甲戏、南音等的“种子”选手,创办公益性的闽南文化班。除了蔡慧珊,如今泉州还有近40名儿童正在这样的兴趣班里,跟着专业老师学高甲戏。
“同学们都不爱学这个的。”蔡慧珊近日对中新网记者说,她觉得自己的爱好与众不同,因此决定要一直学下去。“我期待能够早日在舞台上演出一场完整的戏。”
教授这一群孩子们的是泉州高甲戏剧院的专业演员们。主要教彩旦、老旦角色的柯舒萍介绍说,目前主要教孩子们学习高甲戏的32个步法,练习高甲戏的形体动作。“因为相对科班而言,他们学习的时间不够,所以以高甲戏的基本形体动作教起。“
近年来,伴随官方对闽南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重视,包括高甲戏、南音等传统戏剧的传承环境已改善不少。在她看来,目前高甲戏的专业传承不成问题;但如果能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让更多年轻一代喜欢,那么高甲戏才能长久生存下去。
“以前高甲戏一般在佛生日等民俗活动上演时,演出会比较多。”在柯舒萍的记忆里,那时候孩童对以逗乐为主的高甲戏比较感兴趣,可如今外出表演,围在演员身边的孩子们逐渐减少。
“这些孩子还这么热爱,确实高兴。”为了让孩童更有兴趣去学,柯舒萍等专业老师也开始编排一些融入现代音乐的舞台剧,让这批儿童在表演中学习高甲戏的基本功底,并且期望他们在表演的激情中释放出学习传统戏剧的“能量”。
她介绍说,其实高甲戏流传至今也开始分化为两条路,一是传承,由传统老演员教习一些传统小戏;而另外,创新也是高甲戏演员的“必修课”之一,如今包括《美女与野兽》、《渔夫的故事》等新戏也逐渐被创作出来,并登上海外的舞台。
在现代儿童群体中,把古老戏剧当做宝贝的一定不常见。已经学了近一年的高甲戏,8岁的吕阳佳自豪地说,她是由于兴趣才来学的;而9岁的叶涵由于母亲是专业演员,是名副其实的“戏二代”,从小浸淫在高甲戏的环境中,她也爱上了这种戏。
“闽南文化将成为我们的重头戏。”泉州青少年宫主任赵艺玲说,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侨乡少儿艺术团的民乐、舞蹈走向东南亚国家等一样,如今传承下来的艺术团正在创办一个包含高甲戏等泉州特色的文艺团体,更广范围地走向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