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收藏 > 正文

“成都阿拉丁”收藏3千古灯 清代“灭蚊灯”啥样(1)

2016-04-15 10:24:00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来自中亚地区的船型灯。

从前有一个叫做阿拉丁的少年得到了一盏油灯,忽然有一天从灯里冒出一个灯神,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今年62岁的姚宇林被称为成都的“阿拉丁”,30 多年的时间里,他收藏了3000多盏古灯,还开了一家古灯博物馆。

这座全国唯一以古灯文化为专题收藏的私人博物馆——成都宇曜文化博物馆,位于金牛区九里堤,迄今为止已接待了10多万人次参观者。4月8日,当社区报记者来到这个博物馆,不由惊叹如同置身古灯王国。夏商的石灯、汉代的陶灯、宋代的瓷灯、清代的铜灯、近代的手电筒……姚宇林说,这儿展出的仅有 1000 余盏,只是他收藏的其中一部分。

与灯结缘 儿时的油灯满是乡愁

谈到收藏古灯的缘起,姚宇林的思绪一下子回到30多年前:“1972年我离开故乡来成都当兵,8年以后才回家探亲,看到家里的一砖一瓦都特别亲切。无意间发现小时候用的油灯,母亲在灯下教我一笔一划写字的情景浮现在脑海中,探亲结束后,我把油灯带回了成都。”这便是姚宇林收藏的第一盏灯,和乡愁有关,有着家的温暖记忆。这盏油灯如今一直放在姚宇林的书桌前,见灯如见父母。

此后,姚宇林对灯也越发有兴趣,并开始研究古灯。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收集古灯,工作之余便去成都各个古玩市场转,每每都有收获。因为藏数颇丰并日趋规模,姚宇林给自己藏灯的阁楼取名为“千灯阁”。除了成都,新疆、内蒙古甚至国外的跳蚤市场都是姚宇林收集古灯的场所。

“有一年,我在内蒙古出差,在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盏‘如意炳盏形灯,灯上有着‘如意’的造型,并且刻有形如西夏文的古字。”姚宇林告诉记者,他一下就被深深吸引了,拍了许多照片,可无奈价格太贵,姚宇林只好放弃了。回到成都的姚宇林迫不及待地将这件宝贝的照片和朋友分享,并且查阅了许多资料,姚宇林说:“当时朋友都责怪我没有把灯带回来,认为这盏灯上的西夏文蕴含的文化很值得推敲,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

三个月后,姚宇林再一次出差到内蒙古,这一次,姚宇林志在必得。他告诉老板,“未来一定会开一家古灯博物馆,只要老板来成都,就能看到这盏灯。”满满的诚意打动了老板,老板同意以进价将这盏灯卖给了姚宇林,让姚宇林喜出望外,“收藏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差一点就擦肩而过了,但我还是把它争取到了,现在能让更多人看到这盏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的古灯。”

  传说中的省油灯。

一灯一故事 “成都阿拉丁”爱灯如命

自从远古的人类点燃第一堆篝火,高举火把驱散野兽和黑暗的那一刻起,灯就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空。博物馆分为石灯、陶灯、铜灯、煤油灯、瓷灯、电灯等等十几个展区,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出古灯的演变进程。“灯可以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姚宇林爱灯如命,他从2004年开始还着手撰写古灯文化的著作,希望向大家展示、传播博大精深的古灯文化。

目前,馆中展陈各种中外古灯老烛1000余具:它们历史悠久,历经千朝百代,其材质丰富,石、贝、玉、陶、瓷、金、银、铜、铁、锡、竹、木、水晶、琉璃、象牙、刺绣,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其形制多样,豆、盏、匜、壶、人物、动物,凭想而造,异样纷呈;其形式多种,座、挂、吊、插,因境而别,方便实用;其用途广泛,除照明之基本功能外,更有宗教、生殖、军事、医药、婚丧嫁娶、科研仕第、祈福贺寿以及探照等专用之器;其工艺精湛,掐丝彩绘、鎏金镀银、木雕瓷塑,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其覆盖宽广,首为古老中华,尚有美、英、德、意、法、俄(前苏联)、澳、日、荷、加、印度等十余国家和地区;其文化厚重,历史事件、人文典故、世态民情、依灯而载,以物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