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孙女周仰之回忆周立波:他在上海拿到第一笔稿费(1)

2016-04-19 11:40:17  新闻晨报    参与评论()人

周立波生前最津津乐道的是他在上海的奋斗故事

晨报记者 徐颖

写下了《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巨作的著名作家周立波,最初竟是在上海走上了写作道路。近日,周立波的孙女、旅美华人作家周仰之携纪实作品《斯人已远》来到张爱玲故居楼下的“千彩书坊”,带读者重温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国民生活,讲述那些行将消逝于历史烟尘的时代故事,而其祖父周立波的故事自然是她最绕不开的话题。据她披露,当年祖父正是在《申报》发表了一篇小文,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四个大洋,从此结缘写作。

一部《暴风骤雨》写了6年

已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的周仰之,在少年时代曾有幸和祖父有过一段朝夕相伴的日子。但学工科出身并一直在硅谷工作的周仰之,之前却没有想过要动笔写下这一切。直至40多岁时,当她说过多次的一个关于祖父的玩笑,在被不断讲述后,终于有人鼓动她,应该写一写她这位著名的作家祖父。

于是这位工科生拿起了笔,先后写下了纪实作品《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我的祖父周立波》、《梦思故国静听箫》以及《斯人已远》。

在周仰之看来,祖父周立波是个很认真的作家,因为在他写作的那个年代,社会上有很多人并不认识字,所以他们那一辈的作家,对文字非常讲究,一部《暴风骤雨》写了整整6年,《山乡巨变》写了3年。

曾在1973年陪着祖父在五七干校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周仰之说,在生活中,祖父是个特别有趣的人。在那祖孙俩朝夕相伴并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两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聊天,祖父常常会训练她如何观察人物关系,而有关自己年轻时代在上海的奋斗故事更是他一直向孙女津津乐道的。

初到上海时试过各种职业

周仰之说,当年祖父初到上海时,并不知道要靠什么养活自己,但积极地寻找方向。“他报考过店员、跑街的——就是现在的业务员、瓷器工人,还有别的什么奇怪的职业,都没有被录取。更夸张的是他还去考过电影演员,当然也没录取。”

除了跌跌撞撞地摸人生的方向之外,周立波当时还与身边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在上海玩了个痛快。没有钱也是可以玩的,周仰之说,祖父告诉她,“口袋里只有一毛钱就去最拥挤的上海九曲桥,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反正也不在乎扒手,看到别的人因为怕扒手而躲来闪去倒也是一乐”。此外,他们还学会了上海人的“人要衣装马要鞍装”的门面功夫,把唯一的一条好长裤叠好压在枕头下,第二天出门就像模像样了。虽然口袋里没有几毛钱,但站出来还是很神气的。

路上遇到有名的人,祖父他们也会指指点点。有一次他们还在路上看见了鲁迅。鲁迅先生当时颇有名,正搬家,抽着烟斗跟在搬家的板车后面压阵。好奇的周立波和刘姓表弟直跟了好几条街。周仰之回忆,“在五七干校祖父对我提起这段时还自嘲了一番:说我反鲁迅,我当时不过小混混一个,鲁迅已是大家,实在是抬举了我”。

“不过,当时祖父有两件事时时挂在心上,一是自己的前途,二是国家的命运。”学历低的周立波原本想跟人学英语,结果对方就扔给他一本厚厚的《莎士比亚全集》,周立波竟然就真的拿本字典背起来,没想到用这种方式学出来的英文,后来竟让他成了翻译家。

最初投稿还用了女性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