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传奇女红军被迫当军阀小妾 忍辱保烈士骨血救战友(2)

2016-04-22 09:18:52  解放军报    参与评论()人

西宁解放后,陈淑娥的身份在很长一个时期无法判定,究竟是反动军阀马元海的姨太太,还是红军英烈孙玉清的遗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当年一同被俘的战友谢觉哉夫人王定国等人的奔走呼吁下,人民政府终于承认了儿子是革命烈士孙玉清的遗孤。

2005年8月,90多岁的陈淑娥在兰州去世。老人直到去世有个心结都没有解开,就是孙玉清烈士的头颅一直没有找到。当年孙玉清被俘后,被马步芳秘密杀害,马匪残忍地将孙玉清的头割下来到处巡回示众,并拍成照片向蒋介石邀功请赏。解放后,孙玉清的遗体被安葬在西宁革命烈士陵园,但烈士的头颅至今下落不明。

3

我想起了著名的红军老战士曾志至死不渝对革命的追求。记得电视连续剧《延安颂》中有一个镜头:一个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看毛主席。毛主席正在院子里烧水,她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主席的肩膀,叫道:“老毛!”毛主席一回头,惊喜异常,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这个镜头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这位敢于直呼主席“老毛”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之后追随毛主席上井冈山,成为我党革命斗争早期为数不多的女干部之一的曾志同志。

曾志,自小家境富裕、天资聪慧,却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曾志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被错误批判。曾志有过3次婚姻。夏明震、蔡协民两位伴侣先后为国捐躯。为了革命,曾志先后将3个亲生儿子送人抚养。其中大儿子在井冈山担任护林员,一直到退休。二儿子夭折了。第三个孩子通过刻苦学习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工程师,从没要求曾志给过任何补偿。

曾志的第三任丈夫是陶铸,育有一女陶斯亮。“文革”当中,陶铸被迫害致死,曾志自己也被错误批判,遣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对此,她不埋怨、不消极。她常说:“我是自觉参加革命的,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当官、为名利地位,当普通老百姓,仍是共产党员,也能做贡献。”当女儿问她对这段遭遇的看法时,她满怀深情地说:“革命不是靠个人感情和恩怨,而是出于信仰。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道路无怨无悔。”

4

青春,应该是一个亮丽、轻松的话题。现在讲述池煜华、陈淑娥、曾志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似乎有些太沉重了。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辉煌,往往是从苦难中走来的;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享受美好的青春,恰恰是昨天的先辈们付出了泣血的青春。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约有2000万人。但有名可考的烈士只有近200万人。

没有人统计过,恐怕也没有办法搞得清楚,有多少英雄和无名英雄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奋斗、毕生的追求,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绚丽多彩的青春篇章。正如池煜华、陈淑娥、曾志她们一样,把最美的青春融入了革命事业,用全部的生命践行了青春的誓言;也正如何田忠、傅红莉这一代人那样,血脉里传承了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他们奋斗的青春、追梦的激情同样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信念如钢,青春无悔。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有为发奋图强,在这片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让自己的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