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与红军长征最有关联的六座教堂:教堂见证风云

2016-10-18 14:10:4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为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征途”,“透视”是其中第三组报道。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传播理想的远征。站在“今天”的高度,要想更准确地呈现新发现的史料,要想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伟大价值,非专业学者不足以实现。我们有幸请到几位学界精英,他们以当代学术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眼光,细致梳理硝烟中的战史资料、当事人的日记笔记,尽力还原了历史曾经的宽阔度和狭窄处,呈现八十年前艰难与辉煌的行进姿态。

教堂与长征,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确实有那么一批位于云贵川偏僻之地的教堂,在历史的机缘下与长征“不期而遇”,成为了长征中重要的坐标,它们或作为红军将领暂时居所、指挥部,或成为了重要会议的会场。而这些教堂里的传教士,也自然成为了第一批亲证红军和红军精神的外国人——他们对长征的回忆,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视角,向全世界传递出了这场人类奇迹的史实与风骨。

这或许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应该像红军前辈那样,以开放、友好、坦诚、自信的心态,积极地接触、包容异样文化,把脚下的路走得越发宽阔。

遵义杨柳街天主教堂

贵州旧州天主教堂

一张宝贵的法文地图帮了红二、六军团的大忙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担任西征先遣任务的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于10月2日攻克旧州古镇,军团司令部就设在旧州镇上的天主教堂。

晚上红军在宿营的天主堂中搜得一张近1平方米的贵州省法文地图。由于无人认识外文,红六军团司令萧克就请在未到旧州之前的途中遇到的传教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翻译。在烛光下,勃沙特为萧克把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村镇、城市标注成中文后,为红六军团转战贵州和顺利进入湘西发挥了巨大作用。萧克在自己的回忆录《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一文中提到:“我们打到黄平,在法国教堂里找到一张近一平方米大的法文贵州地图,但看不懂。好在那里有个法国牧师能讲点中国话,不能写,发音也不准,但还能够听得懂,我们就指着地图,他讲我写,迅速译成中文。有了这张地图,才稍微详细地看清楚贵州的山川城乡的大略,行动才开始方便了些。”

之后,勃沙特跟随红军长征达560天,行程遍及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5省。到达昆明后,他离开红军,并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用3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神灵之手》,在英国出版。这部书出版时,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神灵之手》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

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来中国,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素材,准备创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写信给萧克,询问一位当年曾跟随红六军团长征,并为萧克翻译地图的传教士的情况。索尔兹伯里的信,勾起萧克对往事的回忆,他立即回信,详细地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几经努力,萧克将军终于在1985年初通过勃沙特瑞士亲友的帮助下,与勃沙特取得了联系。勃沙特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写了信,并委托使馆人员向萧克“转达热忱的问候”。此后,他又借英国白城电影公司的辛格和格雷来华访问之机,托他俩给萧克捎来了他近况的录像带和他写的两本书。1986年5月,萧克第一次给勃沙特写信,表示问候。第二年,他又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纪念画册捎给勃沙特,让勃沙特看看当年他接触的中国工农红军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那张当年的贵州法文地图已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2006年5月25日,旧州天主堂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州古建筑群。

贵州湄潭天主教堂

保留红军标语最多的革命遗址

1935年1月5日,红军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在罗炳辉军团长的率领下,在余庆县回龙场渡口勇渡乌江天险,打败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后,进驻湄潭,司令部就设在天主教堂内,军团首长罗炳辉、蔡树藩、黄火青等率机要室、作战部也驻扎在这里。

为保卫党中央在遵义开好会,红九军团坚守湄潭14天。在这段时间里,红军得到了休整。红九军团的战士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广做宣传,散发传单,并且在临街的房屋建筑上书写了许多标语。

八十年来,红军写的标语绝大多数或被后来的国民党地方政府破坏,或因房屋建筑倒塌破损而消失,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湄潭天主教堂墙壁上的标语。透过玻璃框,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学生起来组织抗日会和义勇军!”、“农民起来实行不交租不完粮不完税!”、“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农民起来夺取地主武装!”、“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欢迎白军兄弟来当红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这些标语墨迹清晰,均为毛笔竖书,每条标语的左下方都有“红军宣”的落款。

这座天主堂因此也成为目前全国保存最好的红九军团遗址和保留红军标语最多的革命建筑物。湄潭天主教堂1982年被贵州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获遵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6月,国务院将湄潭天主堂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遵义杨柳街天主教堂

曾经被乌龙为遵义会议地点

现在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的会址。但最早的时候,遵义会议会址一度被认为是在杨柳街的天主教堂内。

1951年,在寻找遵义会议会址的时候,人们遇到了难题:由于当年会议是高度保密的,因此外人不知道开会地点。后来一些老同志回忆,“红军在杨柳街的天主教堂开过会”。于是,最初判定遵义会议是在天主教堂开的。

1954年初,遵义市委接到中央革命博物馆的函件说:1935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遵义军阀柏辉章的公馆内开的。市委马上对这个公馆进行保护,并把房屋及周边环境拍照、绘图,报请上级部门进一步鉴定。

1954年8月,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电告贵州省委:遵义会议是在黔军阀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至此,遵义会议会址才最后确定下来。

其实在红军进驻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简称“红军总政治部”)所辖的组织、宣传、破坏、青年、政务等部和秘书处机关都设在杨柳街天主教堂内。这座天主教堂在清同治五年(1867)由法国传教士沙布尔兴建,原为遵义天主堂,后于同治八年(1869)端午节被民众捣毁,史称第一次“遵义教案”。同治十二年(1873),胡缚理用清政府赔款重修天主教堂。清光绪八年(1882)六月,发生第二次“遵义教案”,教堂再次被毁,1886年在原址重建竣工。此后,教堂曾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扩建,民国九年(1920)再行翻修。

为了发动群众,红军刚入城,总政治部即在经堂内召开过群众大会。参加开会的有泥水匠、木匠、石匠、裁缝、篾匠、打草鞋的、卖小菜的、商店老板、行业的师傅、学生、教员等一二百人。在红军总政治部领导下,通过群众代表的认真讨论,决定很快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回山乡革命委员会”、“赤色工会”、“政治部保卫游击队”等各种革命政权组织、群众组织与革命武装,迅速把遵义的各种革命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遵义的“干人”(即穷人)还在这里分过官僚、地主的浮财。

在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总政治部在天主教堂召开大会,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人向红军营以上军官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

红军二渡赤水,再克遵义时,总政治部还在经堂内召开过营、科以上的干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分别在会上讲过话,向广大干部剖析我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讲解红军正确的作战原则。红一军团司令部也在此召开过大会,总结遵义会议后一月来的作战情况。当年,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以及在总政工作的蔡畅、刘群先等住于此。

1978年经堂木柱腐朽,四壁倾斜,几近坍塌。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进行了全面彻底的维修和整理。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天主堂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遵义会议纪念馆管理。1983年12月,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修葺一新,国家文物局同意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

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题写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八个大字。1984年底,在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前夕,“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和“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在经堂内推出了红军干部大会会场,在学堂内推出了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秘书长肖向荣住室,红星报编辑室等陈列。

四川磨西天主教堂

法国神父请毛主席吃西餐

磨西古镇距成都约304公里,距泸定52公里,距康定约70公里。举世闻名的大渡河从山下湍急流过。也许正是因为它坐落在山势水势险要的地方,镇上的大多数建筑还都保持着清末民初的原貌。茶马古道留下的青石板路也依然存在,仿佛见证着朝代的更替和人类的繁衍不息。

磨西天主教堂就坐落在古镇之上。教堂坐西朝东,建有经堂、钟楼、神父楼和男女生宿舍。它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安然伫立在古街入口处。1850年,法国传教士勒努(汉名罗勒拿)以商人、旅行家、探险家的身份,一路得到云南丽江、迪庆、西藏和四川康巴地区的活佛、喇嘛、土司、头人的信任,最终到达了磨西。据说1892年左右,法籍传教士彭某在四川丹巴传教时遇害,获赔白银2000两。

1918年,彭某的弟弟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父房,1926年钟楼和经堂也落成,不久天主教堂竣工。

1935年5月29日傍晚,毛泽东随中央红军一军团部进入磨西。由于雨大天又黑,军团部队夜宿磨西,毛泽东当晚住在磨西天主教堂神父楼,一位法国神父还为毛泽东做了西餐,以示招待。

晚10时,毛泽东在神甫楼召集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陈云、邓小平、秦邦宪、林彪等召开会议,史称“磨西会议”。会议商定,因兵源、粮食得不到补充而不去康定,并决定部队过泸定桥,先过人后过马;征求陈云同志意见,中央准备派他出川到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情况;抓紧筹集补充军用粮食。

次日凌晨4点,毛泽东等离开磨西教堂,行进到磨岗岭半山坡时,接到先遣团派人送来的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功的消息。

2004年,“磨西会议遗址”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小金天主教堂

红军两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

小金县,旧称懋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它是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战役的重要军事要塞,更是红军两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方,特别是随即在此召开的两河口会议,明确提出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5年6月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抵达懋功达维,并在达维桥头受到四方面军9军25师部队的夹道欢迎。6月1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前往懋功县城。当天晚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住在县城里天主教堂内院一排中式平房内,红军在懋功县城休整的日子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都住在这里。

6月16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天主教堂内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庆贺大会,红一、四方面军驻懋功地区的团以上的干部欢聚一堂,这就是著名的“同乐会”。到会人数超过千余人,把天主教堂内外拥得水泄不通。6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还在教堂厢房内接见了红四方面军30军政委李先念,详细分析了军事形势,并在此电告红四方面军张国焘赶来懋功商议会师后的战略形势。

小金天主教堂是由法国传教士佘廉霭于1919年建造的,整座教堂用砖、石、木作材料。教堂为中式结构、西式造型,坐西向东,四合院落布局,由礼拜堂、东侧厅堂、北侧厢房3部分组成。礼拜堂占地973平方米,正面为青砖砌筑,金字塔造型。堂内设有读经台和祭台。室内有大木柱10根,柱基为八棱鼓形石柱,柱顶上有叶形浮雕装饰。

1961年,四川省政府公布小金天主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四川省政府将达维会师桥和小金天主教堂合并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称“红军懋功会议遗址”。如今,这处革命历史遗址保存得非常完整。与遗址相邻的,是小金红军会师广场。这里还是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拍摄地,是小金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红军懋功会议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石阡天主教堂

石阡会议决定了红二、六军团的走向

1935年10月,蒋介石在宜昌设行营,指挥国民党军队约130多个团、20多万人,向红二、六军团进攻。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遵义会议精神,11月5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向石阡地区转移。

红二军团进入石阡县城后,总指挥部、军团司令部及直属机关进驻石阡天主教堂。红军在石阡县城休整了十余天,开展丰富生动的宣传活动,建立游击队,扩充新战士800多人;修造武器,缝制军装。

最为重要的是,红军在石阡天主教堂召开了重要的“石阡会议”。在石阡会议之前,1月13日,军团政治部先在天主堂召开连长、指导员、党支书以上的党政军活动分子大会。会议上,任弼时作了重要报告,这为克服红军中的消极情绪、坚定红军战士一往无前的信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6年1月19日,石阡会议在天主教堂召开,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关向应等红二、六军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自湖南桑植转战以来的工作,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石阡地区居民稀少,粮食缺乏,地形不利于运动作战,难以较大范围与敌人周旋并最终消灭敌人。会议最终决定退出石阡,转移到乌江以北、长江以南地区活动。

石阡天主教堂是贵州天主教三大教区之一的主教座堂,现仍为教区主教堂。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主教德国圣心会石阡教区本堂。现存经堂和南北两侧的神甫楼、修女楼,楼房建筑为中西合璧式风格,砖木结构,占地2300余平方米。

1979年,石阡天主教堂被公布为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1981年,石阡县人民政府将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该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月10日,在教堂北楼开设的“红军长征经石阡文物陈列馆”隆重开馆,馆名由中顾委常委、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题词,馆内展出手枪、鱼雷等红色文物400余件。2009年,红军长征经石阡文物陈列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本文作者刘阳:1981年生于北京。北京历史文化及圆明园、教堂建筑专家。现就职于圆明园管理处。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负责人。著有《昔日的夏宫圆明园》、《三山五园旧影》、《谁收藏了圆明园》等作品。

本版文刘阳

(责任编辑:腾黎 CA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