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大国志》
● 凉山的衣裳
2009年春节,我与王远凌约了去彝族聚居地四川大凉山拍照。那时候我们还都在报社工作,尚未辞职。那是“走出去”念头最为强烈的时期,故而想好好利用春节假期跑出去拍照,哪怕只有很可怜的几天时间。
大年初一,我们如约在成都火车站碰面,然后换汽车往西昌,然后再换班车去往大凉山深处的布拖、昭觉和美姑几个县。
发往“老凉山”的车都在西昌汽车东站,一到那里就可以初步感受到彝人的信息。暗暗的灯
光下几排背靠背的老旧木板座椅,一下子就能把人的感觉带回二三十年前。经典彝族打扮的男女老幼或站或坐,或平静或激动地挤着买票,给我即将开始的彝乡之行一次生动新鲜的预览。他们深邃的眸子暗藏着奇妙,而奇妙的未知即将在我的前路上迤逦展开。
进了布拖县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异域”,整个县城街道上没有什么车,街边也没有什么摊贩,却满是人,满是穿着蓝黑色衣装的男男女女。走着、蹲着、坐着,聊天、饮酒。有文字说,彝族人一生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消耗在户外。他们酷爱在户外活动,哪怕是在寒冷的雾气里在村头蹲着发呆。彝族人穿的披风“查尔瓦”真是万用神毡,防风防雨防寒,穿着它可行可蹲可卧,如此简约实用甚至有浪漫风采。
好在我不是拍风光的。在布拖、昭觉、美姑几个县行走,没有见到什么好山水。山都不高,基本上是秃的;河在冬季也基本是干涸的。只是偶尔能遇到放羊的农夫、匆匆赶路的旅人,还有在村头晒太阳烤土豆吃的一家人。
在大凉山美姑县,我们跟随了一次送衣行动——县里的一位记者朋友俄木尔坡租车把外地捐赠来的一批旧衣物送到偏远的山村,分发给乡亲御寒。村头空地上,数百件衣服被分成数十份,按户分发。看着这安静的、公平分配的场面,我的心里却无法平静。在许多高寒的山区,地理、气候环境恶劣,可以看到很多家庭还是极度贫困,平日只是吃些土豆南瓜而已。看着那些运动服、休闲装被乡亲们领走,我就在想,或许在将来,他们就不再穿查尔瓦了呢?离开村子的山道上,我们坐在石头上休息时,俄木尔坡从怀里拿出一张写满彝族文字的纸开始看——那是村里的识字的人执笔给他写的感谢信。看完后,尔坡皱着眉头怅然良久,后来他说,几年来自己一直坚持为贫困乡亲们募集衣物,自己也投入了不少时间、精力和资金组织运送和发放,但人们的生活总难得到根本的改善,可自己又觉得必须这么做......
凉山的古老风貌曾让我惊奇,清贫和善良的人们也令我感伤。这是一个变迁的时代,我们不难在任何一本人类家谱中发现意义和价值,还有问题。可能最初我们因为期待新鲜感和猎奇心而来,相遇、相知之后,终要与他们一起感受平静、忐忑与尊严。
可是,我还是产生了一个疑问:他们这么喜欢在“户外”,可为什么并不真正“出门”呢?他们纯善的眼神和单薄的披风,可能未必抵挡得了外界真正的风霜。
● 说洛的故事
离开美姑前的那个晚上,俄木尔坡带我们去拜会他的另一个朋友,比子说洛。说洛在美姑县城的邮电局工作,是一个很温和客气的人,拥有一个很普通的和美家庭,有美丽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刚到他家时,我和王远凌还有些拘谨,毕竟是新认识的朋友,不太知道能说些什么。随后发现他家古旧的布沙发后面靠着一把吉他,大家的话题一下子聊到了音乐。话匣子打开了,气氛热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