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涮羊肉的前世今生:南宋已有涮肉(2)

2016-02-22 09:36:22  新浪读书    参与评论()人

我以为洪先生的判断经不起推敲。因为如果真是在元朝贵族中开始流行,元代忽斯慧三卷本的《饮膳正要》就不可能没有记载。因为这个忽斯慧在延祐年间(公元 1314年至1320年)当过掌管忽必烈之后,仁宗皇帝的御膳太医。《饮膳正要》中羊肉做法除了有炙羊心、炙羊腰、攒羊头、熬羊胸子外,就是羊肚羹、羊头脍之类,我以为,游牧民族不会有这样将肉切成薄片的雅兴。我的判断,是南方文人一种雅致的吃法北上,迎合了游牧民族豪放地吃羊肉的喜好。等这涮肉调料变成芝麻酱、韭菜花等,就一定是近代食俗了。

洪老板的一个判断是对的:不管怎么说,涮羊肉现在肯定是平民食品,所以利润空间有限,也不可能在装修上有很大投入。他的“洪运轩”开在辟才胡同时候,因不备洗手间,即使港台那些身价很高的明星慕名而去,也必须忍无可忍地在胡同里走着去上肮脏的公厕。洪老板提供关于吃涮羊肉实用的知识是,第一,衡量好坏的最起码标准是看装肉的盘子在肉化之后有没有血水,在锅里起不起沫。新鲜的羊肉盘子绝对是干的,锅也应该是越涮越清。按此标准,现在大部分店提供的都不是新鲜羊肉。第二,手工切羊肉那种质量,他认为只有在

20世纪 70年代以前的“东来顺”才有,按当时的“东来顺”标准,一斤肉切六寸长、一寸半宽的肉片 40至50片,每片约 0.9毫米厚,一个人一天只能切几十斤。当年就因供不应求才发明了切羊肉机。好的羊肉应该是绵的,现在大多吃起来艮的原因是肉质问题——将肉冻在一起后无法顺丝横切。第三,调料是在肉的基础上保证质地的根本,调料口味因人而异,而且每人口味也应在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所以他认为调料应该在吃的过程中换得越多越好,“用盘里的料找你要的味,始终让自己处在一个开始吃的位置上”。

涮羊肉的前世今生:南宋已有涮肉

本书摘自 朱伟 著《《四季小品》,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1月出版。

(责任编辑:石豪 C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