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林少华带来散文集 不想做“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2)

2016-04-12 09:36:36  新闻晨报    参与评论()人

林少华引述了林语堂关于翻译的比喻,即翻译好比女人穿丝袜,“译者给这女人穿上红袜子、黄袜子,袜子的颜色与厚薄就是译者的风格。以我翻译的村上来说,主观上认为我翻译的是百分百的村上,但客观上不是,充其量只是百分之九十,百分百的村上,找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因为任何翻译都是基于自己理解基础上的艺术活动,每个人的感悟和把握不同,翻译只是向译作无限接近的路上,没有终点”。

关注异乡人和文化乡愁

《异乡人》不是林少华的第一部散文集,此前他出版了《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夜雨灯》等多部著作,《异乡人》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文字充满智慧与禅意。

林少华说,一说“异乡人”这个词,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加缪的同名小说。“他笔下的异乡人,主要是出于人生荒谬的说法,而我这部散文,更多是出于乡愁或者说家园重建。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情绪,我创作的目的在于诉求社会良知,呼唤文化乡愁。”

林少华说自己出生在一个“穷得连乌鸦都会哭着飞走”的地方,村里只有5户人家。年轻时极力想逃出家乡,但现在看起来,永远也逃不出去,因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骨子里流淌。当前乡村的变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更涉及文化根基建设,文化焦虑催生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认识到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与西方在文化上抗衡,从而找到回归心灵的路。

林少华说:“消失的村庄让我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感到深深的文化焦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焦虑,而是整个民族的世纪性情绪。我笔下的异乡人,或许首先让人联想到进城的农民工,但其实主要是写家园的流失和精神漂泊者。在宏观层面上,每个人都是异乡人。”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