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中华匠心柏跃德:青釉瓷器的烧成思维探索——龙泉青瓷与《青瓷·龙泉》

2016-05-31 17:53:37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中华匠心柏跃德:青釉瓷器的烧成思维探索——龙泉青瓷与《青瓷·龙泉》

中华匠心柏跃德:青釉瓷器的烧成思维探索——龙泉青瓷与《青瓷·龙泉》

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此,龙泉青瓷再一次为世人所瞩目,迎来自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龙泉青瓷缘起晋代,北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庞大,技艺登峰造极,弟窑中的梅子青、粉青釉问鼎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龙泉青瓷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龙泉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龙泉青瓷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并且在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逐步进入隆盛时期。

2005年,柏跃德开始主持北京工业大学陶瓷艺术与设计实验室工作,并逐步将自己的工作和研究重点转移到青瓷上来。在从事学校教育的工作过程中,柏跃德开始认识到,正规而系统的介绍龙泉青瓷的专著是如何的缺乏,这样的局面严重制约了龙泉青瓷技艺的传承及优秀人才的培养。对此,柏跃德一直记挂在心里,希望有一天能为改善这一局面贡献一份心力。

关于青瓷,国内非专业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也许许多陶瓷专业的人也并没有太多接触过它。于是柏跃德便萌生了写一本既可以作为系统资料查阅,同时又不能过于枯燥的教条理论的书的想法。

金奖作品:青瓷.青

金奖作品:青瓷.青

从2006年开始,柏跃德开始长时间地构思和连续的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在龙泉创作之余的时间走访古代的龙泉青瓷窑口。但是,关于龙泉青瓷的背景知识是大量的。龙泉青瓷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古代更早期的各个青瓷窑口的产品造型特征、工艺手段和烧成经验的基础上,在历史的机遇上发展起来的青瓷窑系。《青瓷•龙泉》一书不可能只是孤立地了解和撰写关于龙泉的青瓷烧成前后、时间年代和工艺烧成的事。龙泉青瓷的肇事、发展、高峰时期的来临到底是基于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龙泉青瓷窑系产生以前的大量经验是怎样得来的呢?与其他烧造青瓷的窑口联系因果,这些都是需要柏跃德了解和学习的。

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和悉心研究,柏跃德终于在2011年出版了自己在青瓷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青瓷•龙泉》。该书主体部分由10章构成,从制作原材料、施釉烧成工艺、名窑总览、鉴赏以及人文气质等方面对龙泉青瓷做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柏跃德在该书的“青瓷工艺的形与神”和“施釉、烧成工艺的思考”两个章节中,不但认真解析了龙泉青瓷的制作过程,而且还对每道工序进行了图片展示,这样的展示图片有70多张。如此一来,读者便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整个过程,便于模仿学习,非常适合作为教科书,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

总结几年来的研究和著述心得,柏跃德说:“龙泉青瓷不仅是对古越窑青瓷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的传承,同时还是在其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并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几年的研究和著述下来,柏跃德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天赋,就需要用心去感悟。青瓷创作就是这样,自从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作心声,他更相信只有勤于创作,用心感悟才能使自己更多学习和掌握青瓷材料语言的表达和完成。”

柏跃德青瓷作品:繁星.匠心

柏跃德青瓷作品:繁星.匠心

青瓷长河与《中国青瓷史》

时隔3年,柏跃德又在青瓷研究领域再出新成绩——编著出版《中国青瓷史》。《中国青瓷史》,全书21万字,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于2014年10月正式出版,此书以历史时间为顺序,以青瓷发展历史为主线,涉及了九千年的中国陶瓷历史和五千年漫长的青瓷发展历史,本书记述青瓷发展时间截止到2012年,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古今全国各个青瓷窑口的不同历史年代的青瓷发展面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字数超过20万字的青瓷历史专著。

在青瓷领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学术研究和不断的科学尝试,并将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总结成前期和后期研究成果专著,柏跃德老师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其次,柏跃德老师在他的学术专著“中国青瓷史”一书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了从商周到近现代的中国青瓷烧成

工艺的全貌,从青釉的偶然性形成,来源,到系统完整的烧成活动,并对青瓷烧造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作了扎实,系统,完整的介绍。

柏跃德老师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不仅在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实践创作上,都熟练地将经验用于实际的烧成过程中,这种熟练的操作烧成技术可以任意设计不同烧造曲线,从而,在烧成过程中随心所欲地造成青釉瓷器的发色色泽,以及通过温度控制还原青釉瓷器的色彩系列。第四,中国的单色釉瓷器,是中国瓷器中烧成最难的瓷器种类,单色釉瓷器的发色原理不仅在于烧成气氛在还原过程中一氧化碳浓度和金属分子之间的化学变化,关键还在于还原比值的大小,而控制还原比值并非西方现代化数控窑所能够设定完成的,唯一重要的就是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以及掌握水平的高低,无论在民间匠人还是高校圈内他也是独一无二的。

柏跃德老师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青釉瓷器内部气泡生成数量,生成气泡直径大小,气泡生成与青釉瓷器成品效果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釉面玻化程度及状态,气泡大小与釉层厚度与青釉瓷器发色效果均取决于烧成环节,在控制上述烧成工艺环节和烧成科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几乎无人涉及研究,对于烧成技术与烧成艺术,烧成观念与烧成思维的探索,目前国内学术界他是唯一一人。

柏跃德的观点:青瓷瓷器的烧成主要依靠窑炉烧成的高温完成,青瓷的烧成是一个复杂的工艺环节,取决后期的施釉、装窑、素烧和本烧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应谨慎认真。比如:施釉工艺讲究多次施釉使坯体着釉达到需要的厚度,其中还分出不同方法施釉。装窑讲究的是窑位的计算以便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烧成数量,青釉瓷器大多为两次以及两次以上烧成方式,为了更好地效果需要,古代青釉也不惜工本复烧工艺,主要目的是为弥补二次烧成的不足,在今天此烧成已不多了。

青瓷的烧制难度大,是因其特定需求审美因素决定的:一方面青瓷的审美追求的是单色釉的变化关系,这种在含蓄的美和单纯中寻求丰富变化的审美内涵正符合与古代文人雅士理解的美的标准,青瓷历来的烧成标准就是纯净的、雅致的、与自然形成的美玉色泽相同的,所以做到这一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第二个原因就是烧成的态度,一般来说陶瓷的烧制过程都是由低温到高温的升温过程,根据材料所能够承受的温度点来决定设计烧成的升温曲线表指导整个烧成进度何时升温、何时停烧。以上两点并非技术问题,但是没有敬畏的心理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是现代窑具设备所无法取代的。

由此延伸下去形成了青瓷的烧成需要更加严格的耐心和更加认真的付出,换句话说烧成的越精细越好,这种精细绝非数控所能取代。低温烧成;点火就意味着烧窑的开始了,通常采用对角线的烧成方法,即在方形空间的窑室先后依次点着后堂靠近烟囱的火孔和靠近窑门的火孔。300度前的升温过程应该缓慢一些,特别是大小件混装的窑位,你永远无法做到均匀施火。只能安静的缓慢升温。当坯体内所含的自然水排干后再进行你想要烧成控制,如果过于急切则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时间的控制可以两到2个小时左右同时窑门处在打开状态一直到四百度后关闭窑门。相对低温的过程升温可以相对快一点,应注意不要过于快速以慢为好。当温度到达陶化温度点的时候又有一次排水过程,以保温或缓慢升温到900度的中高温状态。此时气氛保持氧化状态,控制时间使窑室温度均匀。当温度点超过900度温度点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根据每一口窑的不同需要人为控制气压和阀门以及闸板大小,基本处于保温-缓慢升温的状态,保温需要近两个小时左右,控制好温度点的变化关系还要随时观察观火孔内窑室的气氛。青瓷的烧制关键气氛变化就在这个温度上下,量化标准在900-950的温度点之间,不同的温度点变化会导致青瓷发色的差别。在这个温度范围窑室的烧成气氛由原先的氧化烧成气氛变成还原气氛烧成,这个过程页是青瓷逐渐发色的过程,正常还原气氛状态下烧成粉青釉,如果还原比值大,釉水经过多次施釉形成的厚釉器物即可烧成青翠的青釉色泽,当然这个控制不仅取决于烧成,还有配方。还原过程中温度不要升的过快,一般保持在每分钟升一度,甚至可以在还原发色过程中处于保温状态都可,但会造成能源消耗。当温度升高到1150度中高温状态前后是色彩形成过程,高温时釉面逐渐玻化出现玻璃釉层,与色彩并无太多关系了,温度也应缓慢上升至窑室实际温度在1300度左右开始保温一个小时左右,釉层会平滑光洁。

本烧烧制的青瓷成品烧制的温度高达1300-1310摄氏度以上,青瓷坯体属于正常瓷化(1280-1320度)的范围,因此坯体完全瓷化吸水率几乎是无。青瓷釉面与青瓷坯体经过高温坚固的烧结成一个整体,青瓷釉面和青瓷坯体接触面互相渗透形成一个坯釉结合层的过程。相对比较素烧过程来说,由于本烧过程要复杂的多,这是由于有色青瓷釉的发色决定的,青瓷烧成过程中为了达到散发青色釉色,需要控制窑火创造氧化和还原两个不同火焰气氛,而不象素烧单一的氧化焰就可以完成,也就是说色釉的控制关键在于烧成方式这一步。由此,用心和精细的烧成对于青瓷作品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柏跃德学术巨献:中国青瓷史

柏跃德学术巨献:中国青瓷史

我们在探讨烧成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对烧成想法和烧成思维的思考,这也许是今天中国瓷器的后人们需要变革和思考的问题了。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