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地下·水下》:美得不像实力派

2016-01-18 09:08:2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地下·水下》/[波兰]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丹尼尔·米热林斯基著/乌兰译/蒲公英童书馆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12

地下·水下》/[波兰]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丹尼尔·米热林斯基著/乌兰译/蒲公英童书馆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12

◎春田

在中国的原创绘本里,科学绘本或科普绘本是一个很稀缺的品类。去年由“果壳网”策划出版的“生活习惯简史”系列,算是打破了我们无原创科普绘本的窘况。想想看,从上世纪初国人呼吁“赛先生”算起,百年来,无数教育者就没想过用图画书形式来培养中国孩子的科学精神,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中国当然也有过自己的绘本,那就是连环画,但我们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没一本是介绍科学知识的,充其量不过是讲些科学家的故事,那还往往是变相的品德教育。

好在科学无国界,拜发达的出版业所赐,中国的孩子现在也能读到外国好的科学绘本了。在这些绘本中,欧美和日韩大致形成了两种风格。欧美的科学绘本偏向“硬科学”,比较写实,图片多,比如像英国的DK系列和法国的“第一次发现”系列;而日韩的科学绘本更偏向“软科学”,满满的生活气息,故事化,情景化,比如加古里子和安野光雅的绘本。欧美的科学绘本,知识比较严谨,而日韩的科学绘本,知识比较可爱。那能不能有一种科学绘本兼具知识的严谨和可爱呢?我觉得,由两位波兰绘本作者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和丹尼尔·米热林斯基创作的《地下·水下》,应该就是我理想中的科学绘本了。

这部绘本,套用一句流行语,“美得不像实力派”。与这两位作者合作的第一部绘本《地图(人文版)》一样,《地下·水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大!精装8开大书,长宽分别是37厘米和27.2厘米,比两个iPad2并排起来还要大,这个尺寸在引进到国内的科学绘本中,可以说是巨无霸。在科学绘本里,向来是一寸大就一寸强。于是你可以在《地下·水下》中看到,用单页画出来的蓝鲸和大王乌贼硕大的独眼,用并页画出来的海底和地底的无限纵深,这些从视觉上来说是很震撼的,有一种看IMAX的感觉,小朋友看了肯定会大呼过瘾的。

其实,介绍地下世界和水下世界的科学绘本不在少数。国内已出版的就有英国弗利斯的《揭秘地下》和《揭秘海洋》、法国安妮-索菲·鲍曼的《地上地下·自然》和《地上地下·城市》以及日本岩井俊雄的《地下100层的房子》等。但与它们不同,《地下·水下》不仅尺寸更大,而且形式新颖。它把《地下》和《水下》两部分合成一册,从前往后看是《地下》,从后往前看是《水下》。而且在内容安排上,它也不像前面提到的绘本把自然与人类分开来介绍,而是把无机物与有机物、生物学与地理学、动物与人类、地理与人文这些知识穿插起来介绍。这些编排方式不仅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阅读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们传达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让孩子们懂得水土相依、万物相连的道理。

但是,我最想说的是,与许多科学绘本不同,《地下·水下》能让孩子们领略到一种“科学之美”。单纯就知识介绍来说,《地下·水下》显然具有欧美绘本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但把它每个页面单独拿出来的话,你会发现它就是一幅极美的手绘,这似乎又体现了一种东方绘本的审美精神。《地下·水下》的用色和构图都很讲究。《地下》和《水下》两部分,分别采用黄蓝两种基本色调,其中又有丰富的色彩搭配,比如“珊瑚礁”部分的色彩斑斓,就令人叹为观止。《地下·水下》的构图也是多姿多样的,或块状或整体,或全局或特写,或横向或纵向,孩子们阅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沉闷。用美的方式来呈现科学的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地下·水下》做到了。

鲁迅曾经回忆他在日本学医时,为了美观,把解剖图里血管的位置改动了,结果被藤野先生批评说“解剖图不是美术”。科学与美,当然并不冲突,至少在科学绘本里是这样的。如果能让孩子以美的方式走近科学,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