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宋朝拂晓的晨光刚冒头就被雾霾吞噬了

2016-01-25 09:11:3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作者: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作者: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瘦猪

猜一猜下面描述的是中国哪个朝代的哪个城市:夜总会(瓦舍)日夜上演戏剧,吃喝玩乐一体化。酒店24小时营业,歌妓随时伺候。嫌贵,可以去勾栏,或者看街边的表演艺术家。高雅一点的,去茶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至于小吃、大排档、苍蝇馆,到处都是,服务不好还可以投诉。宅男的话,叫外卖呀。如果你是驴友,皇家园林每年免费对外开放一个月,赠送逛动物园。天气好时(每天都有天气预报,名曰“报晓”),去其他城市游玩,租车(马)专业导游纸质GPS(地图)一条龙服务。赌博合法化(肯定有人乐了),要是你觉得这些不贵族,不体面,那就去打高尔夫(捶丸)、马球,踢足球(蹴鞠),或者去粉一个姓高的球星(猜出来了吧)。

普通市民福利计有:医保(政府补贴三分之一)、廉租房(经常减免)、取暖费(雪寒钱)、救助站(养济院)、儿童福利院、养老福利院,死了也不必担心高昂的丧葬费用(公益性公墓),政府有喜事或别人当官了甚至有红包抢(黄榜钱、抢节钱)。所以穷人也能过得很滋润,“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漂到首都或别的大城市打工,不用办暂住证。最慢的,三年户口即可迁过来(每三年一次,重新登记户籍)。如果你是公务员,那么每年的假期有113天,比今天只少了2天。最重要的是不会因为“妄议中央”受到处分。

你得没错,这一定是宋代,更确切地说,是北宋。至于是哪个城市,在苏州、杭州、太原等二十多个大城市里随便挑一个都对,更别提著名的北宋四京(开封府、大名府、河南府、应天府)了。

几年前,网上调查你最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多数人选了宋代,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以上简述,流于浮光表面,事实上,宋代的确值得我们细细考量、欣赏,也值得花大价钱造一台时光机穿越回去。

宋史专家吴钩就为宋粉们造了这么一台(本):《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其实最大的宋粉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李约瑟。李约瑟的偶像是沈括。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技上,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李约瑟是科学家和科技史学家,术业有专攻,作为历史学家的吴钩则考察得更全面一些,当然,科技史方面他不如李约瑟。比如吴钩纠缠火药应用的细节问题,不认为中国人忽视了火药的军事用途而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并举出“突火枪、火炮、猛火油柜”的例子。很遗憾,正如吴钩考证、论述且承认的宋代社会出现近现代性,仅像拂晓时辰刚刚冒头的熹微晨光,旋即就被皇帝高度集权的雾霾吞噬。火药在宋代的零星军事应用,不能推翻整体意义上的观点,即鲁迅先生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但这更促使我们思考“李约瑟难题”,更值得“回到”宋代,深究为什么说近现代性出现在宋代。吴钩从世俗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和政治法律四大方面展开论述,本文开篇说的便是世俗生活,而后三者,尤其是政治法律,最能表明社会的性质。

文官制度到了宋代已经烂熟,或者说登峰造极,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官,可以像宋代文官那么风光。包括宋代历朝皇帝在内,大家都信奉天下共治是“祖宗故事”,即皇帝与宰相、内阁(百官)共同治理国家。实际工作起来,往往“虚君实相”。宋仁宗想给一个治好了他的病的御医封官,两度被给事中驳回,因为不符大宋官职任命条例。皇帝老儿的诏书,若无宰相附署,则是废纸一张。即便宰相附署了,下面还有两道关要过,才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在“乾纲独断”的明清两代的皇上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该灭九族。

宋代法律之繁密全面,以至于一个人穷尽一生精力智慧,制订一项新法,不料却悲催地在法律汇编里发现,类似的法条早就有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宋太祖给子孙留下“誓碑”,其中有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纵观赵宋,十八帝,三百一十九年,仅高宗破例杀过一位太学生,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都是非常罕见和难得的。但这绝非作者所云的“大宪章”之意。宪章的古典意思,指公开颁布的典章制度,而“誓碑”却藏在太庙密室,唯皇帝一人能见。它距离宪章的现代意义就不止十万八千里了,而只能是狭义的祖宗法。

读了该书,我们会兴奋,哇,原来宋代这么牛!很容易忘了靖康之耻就发生在强大的北宋末期。宋室南渡的原因很复杂,也不能作为反驳宋代文明高度发达的论据。世界史上,不文明的国家或民族,打败先进文明的国家或民族的例子很多。但我们要问一句,宋代如此先进,甚至接近了现代社会,何以灭亡?既然11—13世纪中国就已产生了近现代化特征,何以到了19世纪,中国的近现代化转型还显得那么举步维艰,几近胎死腹中?吴钩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因为不是该书主旨,他并未深入。算是该书缺憾吧。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