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废名的“废与兴”

2016-02-19 15:38:44  遆存磊    参与评论()人

废名的“废与兴”

废名

废名写过一篇挺有名气的文章——《我怎样读<论语>》,藉读《论语》以谈知堂:

“我生平常常有一种喜不自禁的感情,便是我亲自得见一位道德家,一位推己及人的君子……他够得上一个‘信’字,中国人所缺少的一个字。他够得上一个‘仁’字,存心总是想于人有益处。晚年不但是个人主义的存心,而是国家民族主义的存心,正是一个‘信’字的扩大充实,一个‘仁’字的扩大充实。因为国家的命运不好,他寂寞地忠实于自己的见地,故与群众相反,这是信。敌寇当前,他还想救人,还想替国家有所保存,这是仁。这个人现在在狱中,他是如何的‘忍辱’(这是他生平所喜欢的菩萨六度之一),他向着国家的法律说话是如何的有礼。”

此文发表在一九四八年的《民国日报》,其时南京高等法院的终审判决已下,判处周作人徒刑十年,于老虎桥监狱服刑。此时的废名写这样一篇文章(且有报纸全文照登),真是逆流而上,勇气可嘉。无出意料,他的声音“茕茕孑立”,没人回应。而很快,时代面临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话题亦形格势禁,湮没于荒芜的蔓草之间了。

周作人之复杂,体现在后世的评论话语纷纭复杂,且相互冲荡,乃至对立。此处只拈出若干与废名多年前的声音有丝丝缕缕联系的,可看出一些微妙所在。

梁容若在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三日致鲍耀明的信中说:“知堂乃圣贤类型人,如托尔斯泰、甘地一流人,所谓入地狱救人,去现在的时代太远,非轻易可理解。我只说了论语八仙七人吸烟,只周不吸烟一事。昔年曾作吴凤歌一首,所憧憬者为此种境地,亦菩萨杀身饲虎一类行谊也。”这与废名的论断可以相映,一个将知堂与孔子、陶渊明相比,一个将之比如托尔斯泰、甘地,评价非一般的高。梁容若认为知堂之举“非轻易可理解”,而废名说“他寂寞地忠实于自己的见地,故与群众相反”,意思是相通的。至于菩萨六度及杀身饲虎云云,这倒是来源于知堂自己的不辩之辩了。

另有谷林写的《德不孤,必有邻》一文,更是直接从废名《我怎样读<论语>》生发出来的,而有意味的是,谷林征引了《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携民渡江》中的段落,且评曰:

“后世的臭皮匠有无曾想考问过诸葛先生的?要他亮出统计数字,问他一个襄阳兼容得了‘两县之民’否?还得防万一‘不愿者留下’意外地为数不少,或则日后‘蕃衍盈升’,该不该为此‘留’者预筹生息将养之计?如何调度,谁来做主?许宝骙先生曾经给自己戴上过一顶‘曲线救国’的帽子,仿佛他就是被这些问题搞糊涂了,还请来张东荪等两位一起参谋(恰巧凑成‘三个’),商量定当,依旧由许先生挺身而出,去向周作人进‘说词’,竟然触动了知堂生平所喜欢的‘菩萨六度之一’,成了废名先生所谓‘不知而作’的‘躬行君子’!我只不过是在看《三国演义》时见到‘号泣而行’、‘哭声不绝’那些字样有些不能无动于衷而已。”

话说得有些绕,但其中的棱角之分明还是历历可见的。谷林以对三国故事的诠释,几乎是遥相呼应了近半个世纪前的废名。刘玄德之“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就是废名所言“敌寇当前,他还想救人,还想替国家有所保存,这是仁”;且废名与谷林对菩萨六度做互补式的阐释,烘云托月,塑造他们心目中的知堂老人。

重新评估历史人物,多元的话语是其应有的特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那勿管何种声音,听听总是无妨的。

(责任编辑:石豪 C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