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何建明新书《爆炸现场》首发 回望记录天津"8·12"大爆炸(2)

2016-03-23 10:10:51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对于伤者,对于内心有痛苦的人,首先要信任。”何建明说,他自己是军人出身,和他们是战友,“只要一说我也当过兵,我们的感情就没有界限了。”初次见面时,何建明几乎很少让他们回忆不堪回首的瞬间,而只是问伤口还疼不疼,什么时候和亲人见的面等等。第二次见面,他拉来一车书给这些年轻人看,“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知道生活还长着呢。”逐渐地,那些紧闭的心开始逐渐打开了。

还有一些现场,因为种种原因,何建明无法在书中呈现。他说,搜救队员在爆炸核心地,发现有一批消防队员牺牲在那里,他们成片地倒下,尸骨大多变成了一具具钙化了的白骨架,双臂高高地举着,右臂比左臂举得更高,“专家告诉我,当爆炸发生的瞬间,消防队员在牺牲前下意识地试图举手遮挡,而爆炸的气浪和燃烧的烈焰来得太迅猛,他们刚刚下意识作出一个抬臂动作时,生命便瞬间化成了灰烬。”

“活着的人,要给他们保障”

何建明2003年写“非典”,2008年写汶川大地震,2015年又写了天津大爆炸,对他而言,出现在重大灾难事件现场,报告文学作家不能缺席。

1980年,24岁的何建明推出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腾飞吧苍龙》,“当时茅盾还在,我寄给他,在他编的杂志上发表了。这个作品还得了个全国奖。”他也从此在报告文学界声名鹊起。1998年,何建明完成《落泪是金》,社会各界自发向大学贫困生捐款2000多万元,并推动了国家针对这一群体的救助政策的改进。

何建明今年60岁了,他很清楚凭借一部报告文学火遍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退后二三十年,一部作品能热闹一两年,但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了。”不过,不管别人怎么想,他依然觉得报告文学作家要有担当。他固执地认为,写报告文学,就是要引起人们的反省、警惕。此次写《爆炸现场》,他要谴责“那些为了赚钱而不顾他人生命安危的公司老板,还有那些失职、渎职的官员”。他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有关部门对后续问题的重视,比如关于那些幸存的、聘用制的消防员,“我可怜这些小孩,爆炸发生时,他们什么都不顾,冲到了现场。”但当他去实地采访时,他们的待遇并没有改变,还是每个月挣两三千元,“活着的人,要给他们保障,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何建明采写《爆炸现场》时,恰逢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一位非虚构写作者。“老实说,当我拿到翻译成中文的她的作品时,我有失望,也有欣慰。失望的是,她的作品不过如此;欣慰的是,我们可以比她写得更好。”何建明自认为,就《爆炸现场》这部作品,如果翻译得好,拿到西方世界,也丝毫不逊色。

(责任编辑:石豪 C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