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多次“押”中诺奖,小众学术出版大有可为

2016-10-13 09:39:5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哈特、本特·霍姆斯特罗姆二人著作中译本,均收入“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子系列“当代经济学译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引进出版。其中,哈特教授代表作《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是企业理论的经典教科书,曾于2008年在国内出版,最新修订版下周亮相;霍姆斯特罗姆教授的著作《内部与外部流动性》中文版将于明年初面世。这并非出版方第一次“中奖”,这套自上世纪八九十年开始编纂的丛书,已经陆续“押中”十余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大多在拿奖之前就已引进出版了该获奖者的多部经济学著作。

“当代经济学译库”曾于2014年修订重版过,哈特的书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已被出版方编辑排好,“今年上半年我们出版团队就在揣测今年诺奖得主会不会是哈特,就等着书封面打上诺奖烙印。”格致出版社社长范蔚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译库开先河地大规模翻译出版现代经济学各个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颇具前瞻性地引进了多名当今全球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而在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也带来了显著回报。

10余名诺奖得主的40余种著作中译本,来自同一套丛书

2016年的哈特、霍姆斯特罗姆,2014年的让·梯若尔,2010年的彼得·戴蒙德,再往前追溯到1982年的乔治·施蒂格勒、1978年的赫伯特·西蒙,横跨30多年,其间十余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40余种著作中译本,都来自同一套“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引进推出。

这套丛书何以屡屡“中奖”?“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发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由资深出版人陈昕主编,恰好是中国经济学从传统向现代转轨的嬗变阶段。丛书包括“当代经济学文库”“当代经济学译库”“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三个子系列,被业内评价为反映并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从传统进入现代的一套启蒙之作、扛鼎之作。

其中,最具开拓性的便属“当代经济学译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丛书最先引进的是作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80年代中后期引进学习的重点转向发展经济学,到了90年代初引进和重点又转向了新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界的这种研究向度转变,形成了国内一大批学者对相关文献书籍的巨大需求,而在当时可供阅读的中文图书资料几乎是空白。译库生逢其时,填补了市场空白。

格致出版社副总编忻雁翔告诉记者,“当代经济学译库”迄今已引进出版了近70种现代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如施蒂格勒、奥尔森、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论著,尤其在新制度经济学方面,诺思、科斯、威廉姆森等大师的权威论著皆由该丛书首次引入中国,先后还推出了米勒、培顿·扬、威布尔等人在博弈论等领域关键性核心论著。

诺奖对学术图书销售拉动有限,小众出版打磨长销书

诺奖的屡屡“光临”无疑就是一种激励与肯定。不过,译库中卖得最好的经济学著作印数也不到10万册,比起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家小说的明显拉动效应,相对专业小众的经济学著作在销量上确实很难“一鸣惊人”。

范蔚文透露,两部诺奖得主著作的最新版计划开印6000册,看市场反应后再调整加印,而此前该丛书旗下著作的首印数平均在3000至4000册左右。

但丛书以其高度的专业性、权威性得到了相关学术领域受众的欢迎,只要精耕细作打磨出质量好的图书,也能独辟蹊径揽得学者认可,成为领跑市场口碑的长销书。范蔚文说,要想找到优秀的选题,就需要对学术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坚持做自己所擅长或是已有优势的学科选题,大方向上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具体选题上则要提早谋划。“做学术出版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很难做成学术精品的。”

记者许旸

(责任编辑:腾黎 CA002、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