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沙龙 > 专讯 > 正文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2016-04-08 11:59:21  文/杨红军 摄/蒲东峰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说一本书下来不说脱层皮也差不多,《康熙大帝》四卷,我说完这四卷书的时候每天做梦都和他们一起,康熙、鳌拜、苏麻喇姑等等,每天都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就是我心目当中的康熙什么样。为什么说文学语言艺术特别有魅力呢?就是你可以无限的表现,任何一种艺术都是艺术形式的局限性,语言没有,任何你都能说到,但是你要拍成电视剧有些镜头不好演,就没有了,这一段就掐掉了,所以过去我看电影、电视剧跟我读原著都觉得有差距。”评书表演艺术家赵维莉这样看待评书的魅力所在。

现任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的赵维莉从1981年起,为电台播讲长篇小说和评书,先后录制了《仇与爱》、《三八线枪声》、《神州擂》、《萍踪侠影》、《玉叶冠》、《三女乱唐》、《巧破乾坤楼》、《康熙大帝》、《神秘的女郎》、《晚清第一奇案》、《雪山飞狐》、《宝瓶奇案》、《碧血剑》、《少年诸葛亮》、《难忘的1942》、《吕四娘新传》、《宫门挂玉带》等二十余部,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双剑恩仇恋》、《吕四娘新传》,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康熙大帝》。这期间她还拜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虚心学习评书表演的艺术。赵维莉说书声音宏亮,底气充蕴,自觉运用故事口风,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对于如何通过声音塑造人物,她说:“通过你的描述会把人带到画面当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塑造每一个人物不光是变变嗓子声音粗细,还有节奏在里面,像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速度节奏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即使人看不到你的表演也能感受到这个人物,所以对我们做语言艺术的人要求非常高。”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以下为中华网专访赵维莉女士的内容实录:

1、中华网: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播讲长篇小说和评书三十几年?有没有感到厌倦的时候?您觉得它的最大魅力在哪里?

赵维莉:严格的说,我开始接触大部头评书的时候是1981年,当时三十来岁。我7岁登台开始表演小段的评书。家里应该算是文艺世家,叔父、父亲他们都是话剧演员,我从小生长在话剧团里,耳濡目染,慢慢也就喜欢上了表演。第一部长篇是1981年,我们郑州电视台成立,我跟电视台共进退,我录制我第一部长篇叫《仇与爱》。从那时到现在,我录了三十几部长篇,《仇与爱》、《三八线枪声》、《神州擂》、《萍踪侠影》、《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宝瓶奇案》、《雪山飞狐》等。

每一种艺术能留传下来,都说明这门艺术有它的魅力之所在。中华两千多年历史,马街书会700年,评书也已经两千多年了,从开始说《三国演义》,一开始不叫《三国演义》,叫说三分,从口传的这种东西才变成书面的,先有口述的,才有书面的。我从小喜欢语言表达,评书主要是讲故事给大家听。评书和故事还有一点区别。讲故事就是有头有尾有情节有人物有事件。评书还有评,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像议论文,夹叙夹议,有你自己的观点,你得跳出来评。

评书跟话剧等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太一样,生旦净末丑全是一个人来演,所以评书演员永远有一个第一自我,跳进去是角色,跳出来是自我。一进一出要自如把控,既不能完全投入角色,也不能置身事外。这是评书的最大特点。

2、中华网:评书的“黄金时代”是在什么时候?

赵维莉:我的感觉就是在我刚入行的时候,那个时候“文革”刚刚结束,十年浩劫,很多艺术形式都被扼杀掉了,都没有了。后来广播恢复了小说连续广播节目,后来才延伸到长篇,那个时代是我们最黄金的时代。别的电视节目也没有那么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没有那么丰富,大部分人都是听书。

严格的说,评书它应该是听觉艺术更准确一些算上电视这一个部分,那应该算是视听艺术。为什么现在电视评书慢慢就没有了?那时因为现在电视节目太丰富了,评书一个人在那儿讲有点单调,容易视觉疲劳。听就不一样了,你比方说你在车里没地方可去,没别的可选择,只能听评书,听长篇的,毕竟是寓教于乐,你在听故事的当中再听听评书演员对这部书的评论,听了以后觉得很过瘾。

3、中华网:现在有一种趋势,许多年轻人回归到广播,评书怎样才能抓住这样一种趋势,跟上时代的步伐?

赵维莉:我也常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我刚才说了每门艺术能够留传下来就有它的魅力之所在,有它极强的生命力。那么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听书的受众已经不同了,过去在茶馆里听评书的都是有闲阶级,文化层次不高。

现在受众变了,大部分有文化,可能会觉得评书听起来陈旧,不够新颖。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就是说评书演员要提升自己的修养,文学修养和现代化的意识,不管你任何一种艺术,你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紧扣时代的脉搏才能够经久不衰,才能够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评书演员自身要提升修养,评书演员的那个评永远超不过你自身的水平,你对这部书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你的评就能到什么程度,你不可能超出你自身的水准,这就给评书艺人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我们必须努力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紧跟时代。

形式上也要改变,不能都搞那种几百集的长篇,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不适合这个。要找准听众的兴趣点,展开创新。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赵维莉:与书中人物交友 乐在其中

4、中华网:第一次接触长篇小说的时候,您觉得有困难吗?

赵维莉:我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强,我上学的时候喜欢背课文,喜欢朗诵。我从在剧团里长大,基础是好的。但是我没有经过过去的那种茶馆里摔打,老师口传心授这种教学模式。我一开始是没有老师的,我喜欢讲故事,由短变长而已。但是后来在1976年的时候,我参加全国曲艺调研碰见田先生,也碰见我的恩师袁阔成老师,我就觉得这个人的表演太棒了,我一定要拜他为师。唐山大地震让我们失之交臂。

1981年录完第一部长篇之后,我就又想起来这件事,我说我得去拜袁老师为师,起码来说对于大的宏观方面把控一下,我起码应该知道评书是怎么回事儿,跟故事的区别在哪儿,评书结构是怎样形成的。袁老师让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人,说书先做人。他说,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缘分不到,不可以做师徒,缘分到了自然也就成了。

我当时第一次接手长篇的时候,咬舌病都犯了,嘴也烂了,上火了,录一遍觉得不行,再录一遍觉得还是不行,听着就觉得不是中国话,再重来翻工。等到三部、五部书以后,就逐渐找到感觉了。后来我接触单田芳单先生,他是这里边的一个快手,可以说短平快,他录书特别的快,肚子里东西也很多,也给我不少的帮助,我慢慢觉得评书太有魅力,一方面觉得真累真烦,这一部书两天半没进录音间就急了,赶紧看下一部书,也是有瘾,你享受其间,你走到大街上听到那个喇叭里传出来的是我的声音,“一传一志圣人留,争名夺利几十载”,一听这不是我吗?那种感觉是用语言形容不了,我有很多盲人的书迷,他们看不到只能听,他们给我讲述我的书的时候,比我记得还清楚,非常受感动。我就觉得这些苦、这些累都没有白费,这都是对我最高的奖赏,得到多少奖状、奖杯不计其数,但是只能代表过去,代表别人对你的一种肯定,对我自己来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值得一提。

5、中华网:评书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赵维莉: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积累了很多,我觉得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接触到长篇,扩大我的知识面,陶冶自己的情操。帝王将相也好,才子佳人也好,贫民百姓也好,不同的优点我会潜移默化的在他们身上去学习。

6、中华网:这么多作品您最喜欢哪一部?

赵维莉:我还是喜欢《康熙大帝》和《萍踪侠影》。《康熙大帝》是因为我喜欢这里边的人物,这里边有很多的人物我觉得特别的生动,从皇帝8岁小孩子就登基做皇帝了,他和一般的小孩不一样,他的童年是另外一种童年。他15岁除鳌拜,后来撤三藩,他的这种魄力,他的这种内在的能力和内涵,让我很敬佩。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翻翻它的历史,和书中的对照,有些是杜撰的,但有些杜撰的你也愿意相信,愿意传播这种正能量,我天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心里很欣慰。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