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守艺页面 > 守艺中华 > 正文

我在辞职旅行途中邂逅民艺 ——中华网专访“遍路中国”民艺探访者王寰(2)

2016-10-21 11:02:18      参与评论()人

(深入贵州黔东南地区走访当地传统手工艺摄/王寰)

(深入贵州黔东南地区走访当地传统手工艺摄/王寰)

卷起裤腿聊民艺

杂志编辑的工作经历让王寰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了更多文化的追寻,“对于什么地方可能有些什么东西,其实我之前是有一些了解的,比如说到了浏阳,我就会去看夏布,因为那里的夏布很有名。当然,有时候确实会有一些意外的东西,有一些手工艺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里面,不被外人所知,这些东西也就够成了我的额外收获,很有价值。”

这种小众民艺的发现则多半源自他那“接地气”的走访习惯。“我这个人一看就是一个比较接地气的人。”王寰指着自己身上的运动服说,“我跟当地人一样,卷着裤腿,穿着拖鞋,跟他们聊天,聊的内容也很随意,专业性不是很强,他们也愿意说些家长里短的话,这样反而能听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时间久了,王寰对民艺保护与传承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方面的认识是很多的,虽然可能这些认识还比较浅显。一方面,我觉得现在的民艺传承越来越偏离了它原来平民艺术的这么一个概念,有人为拔高到精英阶层艺术的倾向。另一方面就是很多深山里传统的东西还没有被大家注意到,例如我去云南和贵州的深山里面看到了很多非常棒的手工艺。第三个方面是大家容易忽略民艺存在的大环境,我们只有充分体验这些大环境,才能发现民艺的美妙之处。比如说我们去乡下做体验活动所看到的世界跟当地人看到的世界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走在一条小路上,看路旁的野草就是野草,而从当地人角度看这个东西却是很丰富多彩的,哪些植物可以拔下来炒菜吃,哪些可以用来做揽枝,做漆料,做燃料,他们心里很清楚,因此也就对这些植物和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很有感情了。总的来说,我觉得中国人总有历史包袱,对待民艺也一样,其实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与其在民艺身上寻找契合的生活语言,不如在生活语言中寻找契合的民艺。”

(王寰的微信朋友圈会每日更新自己的行程和见闻)

(王寰的微信朋友圈会每日更新自己的行程和见闻)

不再孤单的民艺前行之路

从福建出发,兜兜转转,王寰深入到了全国各大区域,“到现在为止,我在外面已经走了460天(截止到接受采访时)了,460天里面,我接触的手工艺大约有八九十种。旅行还没有结束,我还会继续上路。”王寰这样简单总结和规划着自己的民艺之旅。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会在东北三省和中原四省走访,填补这次全国民艺旅行的空白区域。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对民艺感兴趣的人开始关注王寰的旅行,为此,王寰在微信里建了一个可供大家讨论和分享的群组,“我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路上的见闻,也期待着在交流过程中遇到自己未来创业的合作者。”

文/杨红军

(责任编辑:张微微 CC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