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文章 作者

神仙居所、仁厚之乡 名人贤士皆到之

张淅默 2016-12-27 11:02:32

神仙居景区美景

仙居景区美景(张淅默摄)

去仙居之前,内心是向往和憧憬的,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顾名思义,这个地方必定是美的,让人置身其中犹如临仙境般惬意。其次,因为是在浙江,便想到了美丽的杭州,仙居位于江南一带,它的风景自然是美不胜收。第三12月份的北京(笔者常居北京)确实又冷又干,皮肤总在预报有起皮的危及,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来仙居的这几天正好是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期,让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直呼“救命”: god ,喉咙呛得受不了、雾霾让我每天都咳嗽、我开车看不清红绿灯……

经过一通嘚瑟,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浙江省东南、台州市西部的仙居县。刚下飞机的那一刻,立马感觉到了一股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迎来,由于来时的着装为冬季的服饰,整条腿以及脚包裹的比较严实,湿润感并没有侵入下肢的肌肤,脱了大衣,胳膊上的皮肤立马有了湿湿的清爽感,顿感心旷神怡!

神仙居景区美景

神仙居景区美景(张淅默摄)

一城山色半城湖

到达仙居,我们首先探访了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然后便走上了永安溪仙居绿道,终于体验了一回“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象。由于是冬天,虽然有些树叶已经泛黄,但是走在绿道上,透过永安溪向远处望去,山色和溪水融为一体,依然是一副神山秀水的画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绿绿的水,久居喧嚣的城市当中,只觉已经有些日子没有见到如此绿的水色了,于是发出一句长长的感叹:仙居的绿水果真不是盖的!通过画面,仿佛嗅到了清新的空气味道,穿过鼻腔而后流遍全身。将拍摄的照片发给北京的朋友看,只赞这山光水色令人垂涎欲滴、羡慕不已!

绿绿的溪水

绿绿的溪水(张淅默摄)

“仙居”缘何而来?

第二天,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攀登神仙居。难道要见到神仙了?能够以“神仙居”命名,会不会太夸张?中国地大物博,美景数不胜数,为何偏偏将它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这些问句在我们进入神仙居景区后变成了大大的肯定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只见山峰之间被白茫茫的云雾缭绕,我们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幻想着能够遇到仙人然后交谈一二,诉说下人间疾苦,或者个人理想之类的远大志向,期盼仙人大发慈悲、施以仙法、指点迷津……

神仙居景区美景

神仙居景区美景(张淅默摄)

仙居是从何时起被赞誉为“神仙之所”呢?要追溯它的美誉,就要从它的历史文化谈起。

仙居建县的时间是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当时的名字叫永安;隋、唐间几经废置,至五代吴越,宝正五年,也就是公元930年的时候改名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宋真宗将其命名为“仙居”。说到“仙居”名字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县城西门外的西郭垟村有个名叫王温的员外,平时救危济贫,乐善好施。一日,门口有两个身上长满疮疱的患者求治,称只要用新酒浸泡身体就可治好。王温家刚好酿了两缸新酒,便请两人脱衣在酒缸中浸泡。两人在酒中泡了一夜后,身上的疮疱全部消失,皮肤光亮,容光焕发。两人谢辞而去后,王温闻到酒钢中飘出的阵阵异香,暗暗称奇,禁不住尝了一口酒。不一会,王温一家连同鸡犬一起升天,成了神仙。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听说之后龙颜大悦,欣然下旨,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将当时的永安县改为仙居县。所以仙居县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有很大关系。

被称作“大鼻子”的山峰

被称作“大鼻子”的山峰(张淅默摄)

神仙居的一山一水,一岩一洞,一石一峰,都自成一格,绝不雷同。导游告诉我们,在神仙居一景可多变,所以叫做“移步换景”,听后,令我们出乎意料、匪夷所思。在神仙居山上,我们看到了将军岩、鸡冠岩、夫妻峰、观音峰等山峰,最受大家欢迎的是观音峰。只见观音双手翕合、妙趣横生,这是不是也在透露着仙居的佛教文化底蕴?

观音峰

观音峰(张淅默摄)

仙居的文化积淀深厚,至今已有九千年的历史。从下汤文化的农耕时代到东汉时期的道家文化以及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每个时期都体现着仙居文化的深厚与深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后自然是名人辈出,典故俗语永载史书。

自古文人多相轻,唯有杨敬之说项斯。项斯便是台州历史上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是台州自唐代科举以来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项斯有九十八首诗被收入了《全唐诗》。杨敬之与项斯是首开文人互敬互佩之风的明代古人。“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这是杨敬之看过项斯的诗作之后回赠给项斯的诗,从中可以看出杨敬之对项斯的厚爱和推崇,自此“逢人说项”便成为文坛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在其著作《禅心佛语》中引用“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这两句话,用以鼓励当代有才华的年轻人,为其加油打气。 

附一首项斯的诗,供大家赏析:

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

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

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

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

这首《寄石桥僧》语言浅近,不事雕琢,后人读之“诗总好”,可见“逢人说项”这段佳话并非虚誉。

上横街村口

上横街村口(张淅默摄)

乡约上横村

说到仙居的美景,有一个村子不得不说,它便是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上横街村。上横街共有223户776人,耕地面积550亩。虽说只是一个被山光水色映照着的小村落,然而,它的美,却是深厚的。走进上横街村,首先看到的是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在村口的一面白色墙上除了写有“乡约上横街、耕读传家风”几个大字外,墙的左侧还写着大大的“慈、孝”两个字,可见上横街村对慈孝文化的重视。

附有诗句的涂鸦墙面

附有诗句的涂鸦墙面(张淅默摄)

村中每面墙上都会有美丽的涂鸦,荷花、小草、树木,鸟类、公鸡、松鼠等动物一应俱全,充满诗情画意。街道干净而富有古韵,除了景色和动物涂鸦,墙面上偶尔会附上一首诗句,更增添了上横街村的文化素养。比如一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托物讽喻,寓意深长。然后是墙面上的木板标语,都无时无刻在提醒着村民要保持优良美德,“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这条标语尤其显眼。

附有“家风家训”的墙面涂鸦

附有“家风家训”的墙面涂鸦(张淅默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村口处的“耕读名贤廊”,将台州的历代名人贤士展示其中,有勇斗严嵩的名臣吴时来、桀骜刚直的明代清官林应麟,有宋代大善人吴福、割股救母的大孝子吴沆,还有淡泊名利一心向善的南宋吴渭、宋末元初仙乡兴学教育家翁森,以及桐江书院创始人方斫、晚唐诗人方干……通过查阅台州历代县志及专家、学者们公开发表的资料,仙居县共精选出了26位名贤人物,其中儒林官宦13人、文学家7人、慈孝仁厚3人,其它有杰出品德或贡献的3人。

早上悠闲的村民

早上悠闲的村民(张淅默摄)

《万历仙居县志》“名贤列传”有云:天下皆乡也,汇乡而成天下,问其乡之灵气,必以其人考之,而天下之大观备矣。不仅要打造“神仙居所”,还要打造“仁厚之乡”,也许这就是仙居乃至上横街村建设“耕读名贤廊”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吧。

耕读名贤廊

耕读名贤廊(张淅默摄)

图文/张淅默

把旅游和写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希望长此以往……
把旅游和写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希望长此以往……

关注我们

中华网"世界观"自媒体平台竭诚欢迎您的加入!

邮箱申请: cpyy@bj.china.com

联系电话: 010-52598588-8687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