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之乐:"和谐社会"的调味剂
     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同时,它们也是串起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条线索。

    谈到古代中国,人们往往称“礼乐文明”。古代中国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除了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艺术之外,它还承担着更加复杂的责任。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音乐成了调和感情的重要纽带,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音乐的地位

在西周那个时代音乐被看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人们认为“礼别异,乐合同”,即礼仪是用来分别人们之间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但如果只讲究礼仪来表明大家的阶层和地位差别的话,那么就会造成整个社会心理和情感失衡。那个时候文化刚刚开始发展,由于社会形态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国家既要能区别出不同层次……

古代音乐与政治教化

人们每向前迈一步似乎都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踏出的。正是这样的原因,人们在审视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时候,都会反观以前的传统,在这种风气下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复杂,甚至也给本来简单的音乐附加了很多额外的任务,那就是有关国家政教的内容。一开始人们认为,“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也。”

中国古代的音乐创作

周朝对音乐十分看重,那么它们的音乐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一方面有些是由传统继承下来的,像祭祀之乐;另一方面则是由国家组织创作的,像上文所举的大舞“大武”。还有一些则是直接得自民间,即通过“采风”得来。

八音和五音十六律

在古代有所谓的“八音”之说,即八种材质的乐器,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像钟、镈、铙、铎等便是金一类的;磬则是石头制作的;埙是泥土烧制的;鼓属于革类;琴、瑟、筑、筝等为丝乐器。用木制作的有柷;而笙和竽属于匏类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音乐的历史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和音乐相关的故事,由此产生了人人都有所期待的对象--知音。而这个概念的产生是因伯牙、钟子期在音乐上的相交相赏相惜而触发的。据说伯牙是个很有地位的人,一天他来到泰山脚下,正遇到大雨,于是就躲到一个山崖下,而那里正有一个打柴的樵夫。

诗歌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

经过规范化的音乐在西周时期一般是国家用的“庙乐”,这些音乐在祭祀和重要宴会中演奏。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看着这些音乐的歌辞,它们主要保存在“小雅”、“大雅”和“颂”中。(“颂”包括“周颂”,是周朝的庙乐;“商颂”,是商王朝的庙乐;“鲁颂”,是特赐鲁国的庙乐。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