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明朝清官何以尚:12则家训10条乡约传承500年(图)(2)

2016-02-03 17:38:31  法制晚报    参与评论()人

何以尚后人曾担任玉林市纪委副书记

“何以尚的廉洁不仅仅体现在为官为政上,也体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兴业县档案局局长、县志办主任杨耿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引述了兴业县志有关何以尚辞官回乡的细节。

据记载,万历十八年(1590年),何以尚以64岁高龄辞官回到家乡。村中乡邻亲戚皆以为他为官数十载,又以三品之员衣锦还乡,一定满载而归。谁知何以尚和眷属只带了一辆马车、几箱书卷回来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了解到,何以尚夫妇墓位于兴业县大坪山。何每称,文革中,此坟墓惨遭破坏。“掘墓者用雷管、炸药将墓炸开,将何以尚夫人尸骨上附着的耳环拿下,并搜出一把铜质的梳妆镜,此外并未发现其他珍贵的陪葬品。”

而据了解,何以尚之后,其故里东山村仍人才辈出,其中明清两代便出了亚元3人,举人57人,秀才139人,五品以上官员7人,知县以上官员20多人。自1977年新中国恢复高考至今,全村共有博士生3人,教授10多人,研究生及大学专科以上的600多人。

而在何以尚故居的荣誉室,罗列着当今活跃在党政界、医卫界、文体界、工商界的何氏名人。其中党政界罗列了15人,有在广西自治区卫计委担任领导职务的厅级干部,也有玉林市直机关的处级干部,甚至有的还长期担任玉林纪检系统的官员。

兴业县纪委常委刘胜东则坦言,近些年纪委所查处的一些违规违纪的官员中,确实未见有何氏后人。“我们开展纪检工作,不管涉及到谁,绝对会依法依规查处。从不会因为我们兴业县出了一个大清官何以尚,就不去查他为官的后人。”

曾长期担任玉林市纪委副书记,现为玉林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的何小佳对于先祖何以尚所制定的《乡约十条》回忆称,他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去乡约亭玩耍,坐在亭子下的老人会叫他们注意看亭柱上的牌匾,那上面刻着《乡约十条》的内容,其中有劝村中子弟读书积善的内容,也有崇尚俭以养廉的规定。

“这些乡约的内容我耳濡目染,记忆犹新,以至于在改革开放的当下,从事纪检系统工作,常常面对各种经济利益,在自己坚定信念,保持定力,淡泊名利,不被腐蚀与诱惑的同时,还要去警示教育身边的其他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做事,诚诚恳恳做人。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走得更远”。何小佳说。

家中孩童从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

在东山社区居民何蕉家中,记者看到门口两边张贴着以孝悌为内容的挽联。聊天中,何蕉称,102岁的祖父何元记刚刚去世两个多月,望着其生前与家人的合影,他陷入深深的追思中。

“我大哥在广东中山那边做生意,我在兴业县城跑运输拉石料。我父亲则在家照顾年事已高的爷爷,一家人光景过得倒也挺富足。原本这样的家庭,是不需要爷爷去操劳的,但是庄稼地里苦了一辈子的他,却也闲不住,常常下田干农活。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还肩扛80斤重的稻谷去磨房。”

何蕉称,爷爷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乡约里的“农田为本,勤耕力作”的规定,并告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最光荣,自始至终不能忘却自己是一个农民。为此,何蕉计划着和大学毕业的堂弟何迪承包当地数亩农田,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

出生在何以尚故居里的第12代后人何报源,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孩提时在大院里背《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的场景。“那时,整个院子里要住七八户人,除了正常的烧火做饭,剩下的就是朗朗的读书声。父辈看着我们一页页将《三字经》背完,背的不对的地方就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