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艺理论大家薛宝琨昨逝世
■ 曾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共事20余年
薛宝琨
1935年11月生于天津
2016年2月28日于天津去世
享年81岁
早报记者从薛宝琨之子薛晓冬处获悉,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2016年2月28日上午8时10分于天津市黄河医院逝世,享年81岁。
薛宝琨出生于1935年11月,天津市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进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创作组,与侯宝林等共事。1972年,薛宝琨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东方艺术系教授、艺术理论教研室主任,后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
薛宝琨曾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共事20多年,在侯宝林的鼓励下,从事了一辈子的相声理论研究。他与侯宝林、汪景寿等合著的专著有《曲艺概论》《相声艺术论集》《相声溯源》;他的专著有《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骆玉笙和她的京韵大鼓》《中国的曲艺》《笑的艺术》《薛宝琨说唱艺术论集》等。
10年间,记者采访过薛宝琨几次,老先生对当下的相声现状颇感忧虑,而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相声的讽刺精神丧失了”。2014年,在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薛宝琨表示, 马三立不仅是津门相声的魂魄,更是传统相声的巅峰。“在马老的相声里,我们不觉得他在讽刺谁。他的相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温柔敦厚。与其说我们现在不敢讽刺,不如说我们不会讽刺。”
斯人已逝,重温薛宝琨10年间留下的对相声的总结和思考,至今看来依然灼见真知,充满启示。
谈马季、郭德纲:
所谓大师,要站在形式的巅峰、有系统性
2006年,相声大家马季去世,薛宝琨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马季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是“歌颂相声”的身体力行者。而他眼中真正能称为大师的只有张寿辰、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当时郭德纲一夜成名,让相声热再起,而谈起郭德纲的现象,以及相声依然面临的式微,薛宝琨说:“我想最主要还是相声不能面对生活吧。”
东方早报:马季先生逝世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离去终结了相声的一个时代,您如何评价他的艺术和历史地位?
薛宝琨:马季先生是建国以后新相声的代表人物,他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是“歌颂相声”的身体力行者,拓展了相声的艺术表现力。虽然现在对于“歌颂相声”有所争议,但我认为这是人们的兴趣随时风而变的结果。
东方早报:对于马季先生的逝世,很多喜爱他和相声的观众都非常痛心。一些人甚至说马季离去以后相声就死了,您怎么看?
薛宝琨:我绝对不同意这个看法。马季在相声艺术史上应该有他的地位,但任何一门艺术都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死亡。他们那一代是时势造英雄。但现在不还有郭德纲么?虽然他能否持久地火下去还有很多因素。
东方早报:您认为郭德纲可能成为继马季那一辈之后的一代大师吗?
薛宝琨:在我眼中,只有张寿辰、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这几位先生能称为大师。我觉得所谓大家,一定要站在形式的顶峰,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而且他的作品能够领风气之先,有系统性。
但郭德纲目前还只是一个点,没有形成他自身发展的轨迹。不过,至少郭德纲肯定会在相声史上留下一笔。至少,他是在“说”相声,而不是“演”相声,他让相声回归了“说”的传统。相声的魅力在于对生活叙述的语言魅力,而不是情节和冲突。
东方早报:相声的没落和式微是普遍趋势,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薛宝琨:最主要还是相声不能面对生活吧。说相声是娱乐是没错的,但娱乐里应该包含格调和褒贬。现在的相声很少有褒贬,已经失去了讽刺传统。这和创作力量的薄弱有关。与其说是不敢讽刺,不如说是不会讽刺。
谈相声演员的培养:相声是“说”,而非“演”!
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首次开设相声本科班,参与主导了这一本科班招生教学的相声名家冯巩透露他的设想其实是“电视型相声演员”。而作为中国曲协的名誉主席,薛宝琨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忍不住委婉抨击了这一做法:“相声是一门‘说’的艺术,不是‘演’的艺术。在没有专业相声师资和教学经验的情况下,电影学院有什么资格培养相声演员?”
薛宝琨最后表示:“我觉得相声演员最好的培养方式是‘随性赋形’,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个性来发展,师傅带徒弟是很好的方式,有经验的师傅能够发现一个人的潜质。”
东方早报:您能谈谈对于现在相声人才培养的看法吗?现在很多人觉得相声人才越来越少了。
薛宝琨:唉。这个其实是个大环境的问题。任何艺术门类要搞好,必须要先搞好文学。相声的说学逗唱,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培养相声演员,光局限在技艺上,那很不够。幽默是一种文化,要对中国文化有了解,才能真正琢磨出相声里的幽默。
东方早报:但这次北京电影学院是第一次招收相声本科生。
薛宝琨:我看到网上说他们是招收相声表演的,我是研究相声理论的,对于表演这个事不大了解。侯宝林大师一直说,相声要有相声味,这“说”是相声味的主要条件。相声一直以来都是一门说学逗唱的艺术,但现在又突然加了一个演字。
相声不是小品。小品是完全把演员本人角色化。但相声是绝对不能演的。相声是要突出演员的个性,你看台下的马三立和台上的马三立,那绝对是有性格联系的。现在郭德纲能够被观众喜欢,也是因为他身上有鲜明的性格符号,这样在台上才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
相声是一种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即兴性特别重要。相声里的幽默是说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它是要跟着观众的变化变化的,但是现在很多相声都是在那儿说台词呢。你看今年春晚那些相声,它是在说相声吗?那是在朗诵吧。
东方早报:您不赞成相声表演这个说法?
薛宝琨:我确实不了解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内容。但我是在想,电影学院有专业的老师么?它们有什么资格培养相声演员?说是冯巩开班的,但是冯巩说的相声其实还很值得怀疑,他说的是“泛相声”,很泛化的相声。我觉得相声和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电影学院那一套斯坦尼的表演体系,是教一个演员如何改变自我。但相声是要教一个演员发现自我。
东方早报:那你是不是比较认同现在相声界拜师这种形式?
薛宝琨:现在相声界的师承都是名义上的吧,都是江湖上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人拜师是为了帮派结义,进入这个圈子。但是那些名演员所谓有很多徒弟,其实和他没什么关系,他们会手把手教学生吗?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