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600分钟展现600年中国戏曲之美(2)

2016-09-19 14:05:07      参与评论()人

主办方此次特地推出了每场十余张“戏曲小白体验票”,买票观众都可在逸夫舞台官网申请这一带领“小白”朋友共同感受戏曲之美的免费票。

此次“600分钟600年”可看作一次中国当代顶尖戏曲艺术家为展示传统戏曲之美的“集团出击”。记者获悉,这一演出有望今后继续举办,成为上海的戏曲演出品牌之一。

20折戏各有门道特色

此次参演“600分钟600年”的20折戏,覆盖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所有的剧目都是名家们历经几个月的斟酌修改后才最终确定的。大部分都是艺术家自认最能够代表剧种特色,并凸显戏曲“一桌二椅”传统的剧目,其中有半数以上是第一次在上海演绎。

这其中既有他们千锤百炼的“看家戏”,也有重新拯救、整理的“濒危戏”,还有很多艺术家个人偏爱却始终未能上演的作品。昨天,几位戏曲艺术家代表来到上海,不仅谈及了他们这次所挑剧目的初衷,还详解了其中很多戏的门道看点。

沪剧名家华雯的《女看灯》是整个演出活动的开锣剧目,全剧要在10分钟内完成252句沪剧“赋子板”的演唱,同时还有十分繁复的表演表现观看热闹喧天的灯会,这对演员的唱功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在沪剧舞台已经30多年没人敢碰。华雯昨天笑称:“这个戏真不适合我这个年纪的女演员,但我这次是蛮‘作’的,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沪剧最擅长创作演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现代戏,这次我演的《女看灯》和《阿必大回娘家》可以说是最能表现沪剧特色的传统戏了。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和许多古老的剧种一起演出,我也要向观众展示沪剧的独特魅力。自从下了这个决定,我每周至少练习8遍,还要锻炼身体保证体力,这个戏的关键就要做到快而不乱。”

越剧名家钱惠丽、王志萍最为上海观众熟悉,但此次除了演出代表作《追鱼·书馆》之外,还有两人相隔30年才合作的《梁祝·楼台会》。钱惠丽介绍说,“《楼台会》是我和王志萍刚到上海越剧院时的搭档之作,上一次演出是1987年。现在越剧舞台上常见的是‘范傅派’的《梁祝》,“徐王派”的版本尽管演出很少,但别具特色。像《梁祝》这样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完善磨练的剧目,也是戏曲源远流长的重要传统。”

而来自江苏的国宝级昆曲名家石小梅和苏州昆曲剧院院长王芳合作的《牡丹亭·幽媾》同样是“独家版”的合作。有“石帅”之昵称的石小梅很少来上海演出,她表示:《幽媾》是《牡丹亭》中为数不多的生旦对子戏,这一版《幽媾》保证上海观众从未见过。而王芳则感慨,对子戏最讲究配合你来我往“对上钩”,和石小梅老师虽然在两个剧院,但和她演对戏,就是默契。

在10月22日下午演出的“群英荟”,将创纪录地演出240分钟,当天恰好是梅兰芳大师的生日,来自台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是梅葆玖首席大弟子,她此次特地挑选的是梅派最具代表性、也最为考验演员功力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

魏海敏被称为“舞台千面人”,很多上海观众都看过她在台湾国光剧团新编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的角色,但作为梅葆玖的大弟子,魏海敏的京剧传统戏功底也极为扎实。她介绍说,她这次演的《贵妃醉酒》是最具梅派“老味儿”的,遵循的是梅兰芳、梅葆玖“高拉低唱”的传统,而不是现在常见的“高拉高唱”。“女演员的嗓音区域普遍比男旦偏高,因此梅派的‘高拉低唱’对女演员的演唱难度很大,但我发现‘高拉低唱’更有宫廷气,老师也一直希望我们这么做,所以这次我一定会展现最守旧的‘高拉低唱’的唱法。”

闽南地区的梨园戏是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而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让这一有8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重焕生机。她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一群从各大城市打飞的去泉州追星的粉丝,更让法国、日本的戏剧同行为其艺术倾倒。这次她选择的《吕蒙正·煮糜·过桥入窑》和独角戏《玉真行》,都是当代梨园戏演员从老艺人那里学习、抢救出来的濒危剧目,几乎很少演出。曾静萍表示:“这几折戏都是梨园戏旦角的必修课,我们在传承和传播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润色修改,接受不同时期的舞台检验。”

此外,鲜见于上海舞台的川剧同样是中国戏曲最具特色的代表剧种,川剧小生表演艺术家王世泽是本次演出中最年长的艺术家,他的表演集中了川剧小生程序繁多,“瓜、嗲、媚、秀”的特点。“评剧一姐”曾昭娟带来的是评剧最传统的剧目《赵锦棠》。“当今戏曲第一须生”李树建将献演代表作《程婴救孤》和《清风亭》选场。上海观众非常熟悉的天津京剧名家邓沐玮、王平,将联手以《上天台》为整个演出活动压轴。

录入编辑: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