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已结束一百五十多年了,但仍难以有定论。赞之者把一些口号、传说作为史实,而贬之者也只关注抹黑的内容。因此,认真研究太平天国先要弄清事实,好歹它离今天并不远。我还读过陶先生另一本《这个天国不太平》(中华书局)。这两种书都以人物为中心澄清了一些事实。两书内容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甚至相当多。我没有认真对照两书的同异。我读后一本在2011年,当看这套书时感到许多似曾相识之处,拿出来对照了一下题目,的确许多雷同。作者力图搞清太平天国的史实是有意义的,书写得生动轻松,没看过《这个天国不太平》可以读读新出的这三本。
14.《大宋革新》(易中天,浙江文艺出版社)
易中天中华史中的宋史,从人民生活的变化写起,再写政治、经济与军事,让读者可以了解北宋为什么成为中国封建史上最灿烂的高峰,这就是通俗史的吸引人之处,不同于传统正史写法。
15.《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汪兆骞,现代出版社)
写从民国六年(1917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年间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的活动。以这三人为核心写出了一个民国初期的知识分子群,他们为新文化运动而进行的活动。采用纪实的写法,详细、全面而又有重点,让人读了仿佛置身其中。
16.《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桑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反对把专业分得过细,主张进行不分科的专题研究,即对一个问题从各学科出发全面深入地研究。作者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晚清民国间的教育、拒俄、南浔浔溪公学的学潮、京剧名伶田际云与维新革命、对张之洞的评价、城市结构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争论、北洋军阀、孙中山对新文化的回应、孙中山与科举、南浔的湖社与国民党的关系、华南这一概念的由来与区域、国民党在学校的派系斗争、中山大学换校长等这一时期的一些或大或小事件。有些问题正史涉及不多,如浔溪公学学潮;有些则被忽视,如此洋军阀与华南的称呼。作者的这些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段历史极有帮助,历史不仅仅是正史,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
17.《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肯尼斯·霍博威廉·霍博,东方出版社)
作者认为,美国的成功在于清教徒的精神,即勤俭、亲力亲为、集体在个人之上、组织能力和技术革命。这种文化奠定了美国管理科学的文化,并影响到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但七十年代之后美国崇拜专家管理,这些专家许多毕业于名校MBA,以财务报表为导向放弃了清教徒精神,从而引来七十年代后美国经济的衰退。本书的许多观念颇有启发,如对专家管理的批判,但有些观点有点简单化,如把美国经济的问题仅归结为专家管理而忽略了大背景就失之偏颇了。
18.《书魂寻踪:寻访藏书家之墓》(韦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到全国各地寻访历史上著名藏书家的墓。通过寻访介绍也让我们了解这些藏书家。可惜由于历史战争和各种动乱的破坏,许多墓已不复当年。全书文字相当好,读来有趣,又配了大量彩图,读来也轻松。
19.《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林西莉,中华书局)
林西莉女士是瑞典汉学家,她的《汉字王国》已为读书人熟悉。她1961-1962年在北大学习。这本书就是她当年学习的回忆录,但重点不在于讲个人,而是讲中国。以北大和北京为中心,也讲了她去过的一些地方,如天津、上海、苏杭、武汉等。记述了当年中国的状况。作者那个时代的人,读来特别亲切,对年轻一代也可以了解当年。全书客观介绍,相当真实,不加什么评论,又配有当年的许多照片,许多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全书的装帧、印刷都相当美,可以作为一本艺术画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