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2)

2016-04-11 09:14:32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

我们常说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

“锔瓷”在民间也被称作锢炉匠、锔钉,也有叫锯钉,匠人是“街挑子”中的一员。匠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理顺、规范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

锔匠们用一根二尺多长的细细的竹竿,两端拴紧一根细线做成锔弓,把一粒小小的金刚石镶嵌到一个几寸长的细铁杆上做成金刚钻;锔补瓷器时把锔弓上的线缠绕在钻杆上,左右拉动锔弓使钻杆旋转,利用钻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缝两侧钻出一排排小孔,然后把一个个金属锔钉用小锤轻轻打进孔里,这件瓷器就修复成形了。

这一行随即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系。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山东派的皮钻是由三条皮绳往反拉伸,旋转平稳,对钻头、瓷器都有保障。三大派的三种金刚钻,虽然形状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钻头却是相同的,都是钻石或金刚钻,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锔瓷的过程也大致相同。一样的金刚钻,不同的瓷器活。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锔活儿又分成了“粗活”和“细活”。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而另一类则是专为达官显贵上层人士服务的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修补的人独具匠心,利用裂纹的走向,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稍经打磨,修补后的紫砂壶便身价倍增。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甚至有的玩家刻意将新紫砂壶装满黄豆,再注入清水,黄豆膨胀的力量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锔锔成花纹,甚至连壶盖、壶嘴、壶柄都加以纹饰包嵌,将锔嵌上升为一种手工艺术。

淡出视线的“锔钉”

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更新,缸不用了,锅漏了、盆坏了扔了换新的。渐渐地,锔缸补锅匠便没了用武之地,老工匠们的手艺正面临逐步衰退、消亡的危险。传统手工艺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每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都凝聚着多少代艺人的心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的湮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

我曾拜访过锔瓷老匠人蔡焕根老人,他今年83岁,作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之一,他也是目前为数不多掌握锔瓷这门手艺的老匠人之一。蔡老师傅19岁开始跟着哥哥学手艺。他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门手艺特别吃香,“过来找我补碗的人要排队呢。那时候补一个碗,收5分钱。”蔡师傅走南闯北靠锔碗谋生,“我一天最多能补100多只碗,坐得屁股都痛了。”那时候他最喜欢做食堂、饭馆和茶馆的生意,那里都是批量的生意。蔡师傅不但补碗,也补锅、钵头、茶壶、水缸。随着这一行的衰落,他后来另谋生计,搞起了网箱养鱼。但这门手艺,蔡师傅一直没丢下。粗粗算来,蔡师傅这一辈子补好的碗,不下4万只。现在慕名来找他的,多半是一些祖传或有纪念价值的瓷器不小心摔了,找他复原。早前,曾有一位嘉兴教师来学手艺,但只学了三天就匆匆告辞。不过蔡师傅很体谅,他说不能怪人家,这门手艺现在赚不到钱,年轻人没有动力坚持,也正常。话虽如此,但在这个补了大半辈子碗的老匠人心里,还是很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锔碗手艺能延续下去,不要在他这里断了。

锔器是我们的先民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的证物,每件锔器身上除了具有器物本身的时代信息以外,它的锔补工艺的特征、优劣、锔钉的大小、材质、形态、工艺、价格以及器物的所属、传承等等,留下了同期器物所不具备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锔补这项民间手工艺在中华大地历尽数百年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赋予了锔器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曾说:“艺术首先是民族性,才有世界性。”锔器具备浓郁的民族性艺术特征,所以它也必将具有世界性。锔器,彰显它的世界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锔器包含着文化信息、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存世量与日俱减,理应受到珍惜。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