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2016-05-04 16:31:12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隔3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边唯一一个陶瓷类项目,在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龙泉成为世界陶瓷类第一。自此,龙泉青瓷再一次为世人所瞩目,迎来自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就在龙泉青瓷受到国内外关注之前,柏跃德老师已经多次深入龙泉等地一线,对包括龙泉青瓷在内的多种青瓷烧造技艺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并从事烧造技艺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个展和参展,柏跃德不断加深着对青瓷的认识,并且用自己的创作作品和设计方法,不断促进着包括龙泉青瓷在内的青瓷行业作品和产品的创新以及烧造方法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龙泉青瓷的社会文化地位在全国不断地传播和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欢上青瓷,从而为(龙泉)青瓷烧造技艺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注入活力与影响力。

在十余年的青瓷艺术研究、教学与创作过程中,柏跃德不断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先后出版了《青瓷·龙泉》、《材料之美》和《中国青瓷史》三本专著著作,并在相关的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包括《建窑建盏与宋代斗茶文化》、《谈青瓷手工艺在奥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简析文学作品对青瓷创作的几点启示》、《谈龙泉青瓷创作的几点感受》、《初探陶瓷材料课程中的应用设计》等在内的学术论文。在青瓷制作、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柏跃德可谓“十载青瓷著述累累”。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不管是学术研究著述,还是烧造实践,柏跃德所作出的贡献都是行业内人士有目共睹。产区普遍认为的传统青瓷的烧造是一个复杂的工艺环节,取决后期的施釉、装窑、素烧和本烧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应谨慎认真。柏跃德老师认为:青瓷的烧制难度大,是因其特定需求审美因素决定的:一方面青瓷的审美态度,追求的是单色釉的变化关系,这种在含蓄的美和单纯中寻求丰富变化的审美内涵正符合与古代文人雅士理解的美的标准,青瓷历来的烧成标准就是纯净的、雅致的、与自然形成的美玉色泽相同的,所以做到这一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第二个原因就是烧成的思维,一般来说陶瓷的烧制过程都是由低温到高温的升温过程,根据材料所能够承受的温度点来决定设计烧成的升温曲线表指导整个烧成进度何时升温、何时停烧。烧成思维决定了两个气氛在转换过程中,执行者如何把握关键环节的量化标准来实现。以上两点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是对每次烧成计算后的充分心理预想而达到的最好效果,这是添加色料以及先进窑具设备所无法取代的。基于以上两个基本点,柏跃德老师认为,我们在探讨烧成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对烧成想法和烧成思维的思考,这也许是今天中国瓷器的后人们需要变革和思考的问题,青釉瓷器的烧成思维成为了今后传统烧造技术实现的关键,并希望将这一抽象思维转化成可量化的标准完成优秀的传统烧成工艺精品,而非是今天普遍采用的加入某些成分来实现釉色改变这一做法,这也成为了他以后要面对的新的研究课题。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据了解,在青瓷烧造过程中,柏跃德老师每烧一窑都在做各种烧成思维的尝试,窑内所装作品达50余件,经过15小时的煤气燃烧,出窑时的成功率不足20%。可以看出,提升烧瓷是件很辛苦也很有风险的有益尝试,但他仍然坚信和坚持。正是因为这样的高风险,很多原本从事青瓷烧造技艺的人都开始纷纷转做他行。久而久之,国内的陶瓷艺术界中从事青瓷研究和创作的专家成了这个圈子里的精英,像柏跃德这样坚持十数年,并且成果丰硕的青瓷专家更是少之又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跃德对龙泉青瓷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做出的贡献是相当杰出的,如此坚持专一的为青瓷的烧成技艺的努力付出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青瓷·龙泉》与龙泉青瓷烧造技艺

龙泉青瓷缘起晋代,北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庞大,技艺登峰造极,弟窑中的梅子青、粉青釉问鼎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龙泉青瓷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龙泉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龙泉青瓷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并且在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逐步进入隆盛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龙泉已经有100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数千多人,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4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0位陶瓷大师和几十位高级工艺美术师。

就是这样一种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陶瓷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在师徒间口传心授,并没有形成一部全面而科学的专门著作来介绍龙泉青瓷的历史及详细的制作工艺。解放后,虽然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和规模开始逐步恢复,可供参考的专门著作也还是凤毛菱角,屈指可数。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2005年,柏跃德开始主持北京工业大学陶瓷艺术与设计实验室工作,并逐步将自己的工作和研究重点转移到青瓷上来。研究青瓷自然绕不开龙泉青瓷。在从事学校教育的工作过程中,柏跃德开始认识到,正规而系统的介绍龙泉青瓷的专著是如何的缺乏,这样的局面严重制约了龙泉青瓷技艺的传承及优秀人才的培养。对此,柏跃德一直记挂在心里,希望有一天能为改善这一局面贡献一份心力。

关于青瓷,国内非专业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也许许多陶瓷专业的人也并没有太多接触过它。除了已故的陈万里老先生早年的《中国青瓷史略》一书,很难再能够有更为详细的资料,最新的介绍青瓷的书籍也是屈指可数,于是柏跃德便萌生了写一本既可以作为系统资料查阅,同时又不能过于枯燥的教条理论的书的想法。

早在2004年起,作为柏跃德青瓷传统烧造技艺研究和中国青瓷历史挖掘研究项目的前期研究就已经开始了,通过长时间地构思和连续的搜集、整理资料,以及在龙泉创作之余的时间走访古代的龙泉青瓷窑口。柏跃德老师发现关于龙泉青瓷的背景知识大量的是浅尝辄止的。龙泉青瓷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古代更早期的各个青瓷窑口的产品造型特征、工艺手段和烧成经验的基础上,在历史的机遇上发展起来的青瓷窑系。《青瓷·龙泉》一书作为柏老师青瓷系列研究成果的前期,不可能只是孤立地了解和撰写关于龙泉的青瓷烧成前后、时间年代和工艺烧成的事。龙泉青瓷的肇事、发展、高峰时期的来临到底是基于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龙泉青瓷窑系产生以前的大量经验是怎样得来的呢?与其他烧造青瓷的窑口联系因果,这些都是需要柏跃德了解和学习的。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经过7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悉心研究,柏跃德终于在2011年出版了自己在前期青瓷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青瓷·龙泉》。该书主体部分由10章构成,从制作原材料、施釉烧成工艺、名窑总览、鉴赏以及人文气质等方面对龙泉青瓷做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柏跃德在该书的“青瓷工艺的形与神”和“施釉、烧成工艺的思考”两个章节中,不但认真解析了龙泉青瓷的制作过程,而且还对每道工序进行了图片展示,这样的展示图片有70多张。如此一来,读者便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整个过程,便于模仿学习,非常适合作为教科书,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

总结几年来的研究和著述心得,柏跃德说:“龙泉青瓷不仅是对古越窑青瓷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的传承,同时还是在其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并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几年的研究和著述下来,柏跃德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天赋,就需要用心去感悟。青瓷创作就是这样,自从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作心声,他更相信只有勤于创作,用心感悟才能使自己更多学习和掌握青瓷材料语言的表达和完成。”

柏跃德他把这些年来对龙泉的认识、理解和挚爱倾注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这中间有对历史的追忆,有对青瓷在中国的陶瓷文化中的作用阐述,更多的是对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考。······几年来他常去龙泉,去观察,去做青瓷,去用心灵感受。”

伴随着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入,柏跃德对龙泉青瓷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在完成自己学术著作的同时,柏跃德也在不断做着龙泉青瓷烧造的探索。在十几来年的时间里,一件件包含着柏跃德传统烧造技艺思想与审美意识的龙泉青瓷烧制而成,传统烧成技艺研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他的特定符号。

在此期间,柏跃德还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进行展出,与行业内的专家和爱好者共同交流,切磋。其中2004年9月的“柏跃德龙泉青瓷艺术展”(个展)就是其中一次令人称道的行业内盛事。为了筹备此次个展,拿出最地道和经典的具有个人烧成思维注入的龙泉青瓷作品,柏跃德在龙泉创作一个多月,每天工作16个小时,经他之手,不知“淘汰”了多少作品,最后展出的40件作品代表了他对这些年来对龙泉青瓷的认识。

第二年又举办了一次,之后便专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创作。七年之后的2012年,举办他的第三次龙泉青瓷作品展。这次展览,柏跃德带来了二十几件作品,这些与文房相关的青釉瓷器作品代表了柏跃德作品在烧造技艺的独特思维想法。为了给龙泉青瓷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柏跃德试图在青瓷创作中做一些“去龙泉化”的尝试:他认为,去龙泉化应是作为创新前沿的中国高校教师群体的责任,反对一味模仿,才能更好的推动产区和院校在传统烧造技艺共同进步,带动中国青瓷传统烧成文化的新发展,他的新作品突破龙泉青瓷现有的经典造型,为青瓷创新提供更多的空间,也为后来的龙泉创作者竞相跟随与模仿。

柏跃德的烧造技艺与作品也越来越得到专家和收藏家的青睐,纷纷将柏跃德的青瓷作品购回收藏。柏跃德的作品《雨霁》粉青釉绞胎大盏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女士收藏,作品《粉青釉鼓腹园罐》被焦志敏女士收藏,等等。一件件作品的被收藏意味着柏跃德在青瓷领域的杰出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尊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青瓷长河与《中国青瓷史》

作为柏跃德老师青瓷烧造技艺研究和青瓷历史溯源的研究后期成果,在与前期研究成果的时隔3年后,柏跃德青瓷系列研究成果——《中国青瓷史》正式出版。《中国青瓷史》,全书21万字,此书以历史时间为顺序,以青瓷发展历史为主线,涉及了九千年的中国陶瓷历史和五千年漫长的青瓷发展历史,本书记述青瓷发展时间截止到2012年,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古今全国各个青瓷窑口的不同历史年代的青瓷发展面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字数超过21万字的青瓷历史专著。

是怎样的原因让柏跃德在教学和研究的忙碌中还要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来立此专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青瓷的发展史说起。

有人这样评价青瓷,说:“青瓷之美在其色泽温润婉约、含蓄典雅,具有美玉的品格。‘她’的美不在外表装饰的繁花冗缛,是透过乳浊似玉的青色釉层让你体会她的静谧与恬闲。自宋代以来青瓷就倍受皇室贵族以及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她温婉润泽的釉色美伦美奂,更重要的是其类玉似冰最能体现和提升这一阶层的身份与品格。因此,青瓷当属中国瓷器中的上品。”

青瓷文化源远流长,青瓷历史也传承久远。商代是青瓷初创期,多是生活用品,且多仿青铜器造型。春秋战国时,原始青瓷有了很大发展,瓷胎质地细腻,器壁厚薄均匀,器型非常规整,水平已接近东汉。秦、西汉时,青瓷制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造型、纹饰皆有创新,施釉也有改变,由浸釉改为刷釉。东汉青瓷迅速发展,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创烧出成熟的青瓷。数据表明,东汉制瓷业已达到现代瓷的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三国时期,青瓷的质地、造型、纹饰皆以崭新面貌出现,除能生产精致的日用品外,还烧制陪葬的冥器,佛教题材开始渗透到青瓷装饰艺术中。西晋时,青瓷开始多元化发展,堆塑、镂空、贴印等技法广泛使用,装饰从平面走向立体。东晋时,青瓷造型和纹饰趋向简朴实用,晚期出现莲花纹。南北朝时,由于佛教盛行,莲瓣、飞天、菩提和宝相花等,成为青瓷的重要装饰。

宋代时,青瓷的烧制达到巅峰,不仅出现了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的汝、均、官、哥四大官窑,民窑中的龙泉窑、耀州窑烧制的梅子青釉及刻、印花青瓷等,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元朝统治者喜爱白瓷,青瓷窑纷纷衰落,只有东南沿海的龙泉窑因适用海外需求得以发展,并取得新成就。明代时,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有了很大发展,龙泉窑渐渐衰落。

如此梳理下来,青瓷的历史也不过区区5万余字。柏跃德花费数年时间搜集、整理、研究、反复实践,写出这本《中国青瓷史》。这二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柏跃德在为《青瓷·龙泉》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青瓷的资料是很分散的,无论是陶瓷美术史、工艺美术史,或是考古报告,再或是硅酸盐研究的研究编写,对于青瓷的描述都几乎是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来阐述和说明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陶瓷产地窑口众多,发展历史漫长,陶瓷历史资料浩若烟海等原因造成的。

柏跃德认为对于一个像他这样专门从事陶瓷艺术与设计创作研究的人来说,查找与青瓷相关的资料尚且如此吃力,那么对于普通的兴趣爱好者或者收藏者来说,这样的查找过程就显得过于艰辛了。抱着要给像他一样寻找有关青瓷资料的人参考,让人们可以系统、方便地在一本书里简单地了解中华三千年陶瓷历史,认识和学习中国青瓷文化的系统知识的想法,柏跃德开始了《中国青瓷史》的撰写工作。

《中国青瓷史》一书共计21万余字,分10章系统地介绍了从商周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等各个历史时期内青瓷的发展历史以及青瓷文化、输出史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介绍中,柏跃德首先会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概括,并从中抽出青瓷发展的整体脉络。具体到正文内容,作者在介绍各地和各个窑口的青瓷特点、产量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总结出这一时期青瓷发展与社会文化及人们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让青瓷的文化更加丰满。

鉴于想让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中国青瓷发展的演变历史,《中国青瓷史》采用了大量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图片资料来帮助观察者更好地解读青瓷。所选精品图片来源包括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各地博物院、馆和民间收藏机构等。这些图片的加入让读者在阅读青瓷发展历史的同时,能够看到现存的各个时期出产的一些青瓷精品,如此一来,原本枯燥的文字阐述便会变得生动不少。

谈到《中国青瓷史》的出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中在《以生命的意义——青瓷探源》一文中这样写道:“柏跃德十数年潜心研究青瓷艺术,孜孜不倦,从数据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着实践,反反复复不断提升。学习、积累、贯通,这本《中国青瓷史》共计二十一万文字,虽然并不算鸿篇,但却将青瓷三千年的生产烧造历史有点有面、顺序条理的,甚至于包括历史年代都一一详尽展现出来,脉络清晰地将青瓷发展历史背景由来,成瓷时代以及青瓷的艰辛发展历程,在饱含着对瓷器烧造的沧桑巨变中,通过敬意的文字,将个人情怀流露表白,可谓真情意切。这是柏跃德学术研究的成果。其中,其中对宋代青瓷及文化精神的阐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元代外销青瓷的梳理与文化特征的解释也都细致明了,详细介绍了元代青瓷生产状况和艺术特征,以及中国青瓷对外贸易的状况。”

这本书主要针对学生和普通读者群体,介绍中国青瓷历史流变,目的在于向大众普及青瓷的历史知识。

繁星闪烁的学术论文

除了学术专著外,柏跃德在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也是格外引人注目。自2001年至2015年,柏跃德的撰写的《建窑建盏与宋代斗茶文化》、《谈青瓷手工艺在奥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简析文学作品对青瓷创作的几点启示》、《谈龙泉青瓷创作的几点感受》、《初探陶瓷材料课程中的应用设计》等学术论文相继在《中国陶艺家》、《美术向导》等刊物上发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柏跃德的这些学术论文不仅仅局限在陶瓷工艺的探讨上,而且还在文学、文化等层面上展开了讨论,从而将包括青瓷在内的陶瓷艺术与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相连接,让人们在欣赏陶瓷的造型、色泽美丽的同时,也能在文化的更高层面上有所感悟。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造技艺理论与实践践行导师 ——记柏跃德

《青瓷•龙泉》和《中国青瓷史》两本学术专著是获得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和广电总局批准的考古类书籍,是柏跃德二十余年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钻研体验反复验证的研究成果。两本专著均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性收录。《中国青瓷史》一书也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青瓷历史的专著。这种对中国传统青瓷的深度与广度的探索研究,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师以及中国的同行业中是独树一帜的。该著作2015年获得黑龙江省十大精品图书奖,也是国内青瓷历史专著获得此奖的唯一一本专著,具有唯一性。本研究在该领域是具有填补空白的历史作用。

如果说《青瓷·龙泉》和《中国青瓷史》是柏跃德“青瓷十年”创作、研究与教学的结晶,是两颗璀璨的明星,那么在这期间陆续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则是日常工作中擦出来的一簇簇绚烂的火花。

《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说的是君子像玉那样温文纯洁。青瓷类玉,柏跃德十余年潜心研究青瓷艺术,久而久之,受其影响,并进而在著书立说中遵循玉之气质,其文也精,其播也远。下一个十年,柏跃德将会在青瓷研究中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值得期待。

柏跃德个人简介:

生于凤阳;

北京工业大学陶瓷艺术与设计实验室负责人;

中国陶瓷协会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陶瓷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中心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青瓷文化及烧造工艺研究;

创作方向:青瓷艺术形态的传承与创新;

(责任编辑:张微微 CC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