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先生在主论坛上发言
关于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我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是我十多年来参加非遗工作的几点体会。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及本次的传统工艺振兴论坛与过去不同,这次的题目是“让传统工艺走近现代生活”,这个题目简单明了,就是让传统工艺走近现代生活。
最近我在网上和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其中就提到让我们的传统非遗包括工艺回归到生活中去,这是我的提法。“走近现代生活”跟我文章中说到的不谋而合,我挺倾向于自己所想的这个“回归”。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化社会迅速迎面走来的过程中,我们的现代生活正是一个传统和现代融合在一起的状态,不是传统从另外一个地方走进来,而是传统回到原来发展的状态,这是基于我在基层做调查研究、做田野的习惯。我觉得去那里的时候就是回到传统,回到古老的农村和现代21世纪的农村,这两个是在一起的。传统不是“客人”,是“家里人”,现在也是“家里人”,是“家里人”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转型变化的过程。
最近这些年,特别是最近十年以来,对于非遗的保护,我个人感觉确实是各行各业、全社会都是认可的,所以它形成了一个热潮。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而是因为大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尊重和爱护。接受这个认同或者认可,对现代化发展非常有利。目前各级政府已经看到自上而下地正在主导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定,有纲要还不够,还得要有计划,下一步我们要密切注重计划的执行。这里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对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认识。今天的主题里面也提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我们把它横断切找相对应的词,就是传统与现代、工艺与生活,这两组概念纵观起来,把它放到中华民族发展、文化发展的进程当中,在原来的文化生态进程当中就会看到几乎整个历史时期包括古代向现代走来,几乎都是遵循着一个继承传统,并且不断地更新传统、提升传统,从而成功地走向现代。过去的许多朝代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古代历史有一个丝绸工艺,丝绸工艺若干朝代的发展,陶瓷工艺若干朝代的发展,我们的茶叶包括它的民俗文化一朝一代地发展,不就是这样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吗?不就是这样引导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吗?历史上的朝代,比如唐、宋、元、明、清,玩瓷器的专家难道没看出来它是怎么继承和发展的吗?元瓷是元代蹦出来的吗?显然是唐宋一代。从服装及服饰文化上来讲,我最近又去仔细看了唐三彩的服饰,然后又去晋瓷看了宋代的泥塑。唐三彩的服装相当于清代的或者民国的服装,甚至和我们现代最时髦、最时尚的一样,它是继承发展的。你看晋瓷的服装就能看出来,马上感觉到唐三彩陶佣,唐代的服装那种雍容华贵的臃肿。而宋代的体型有胸有臀,这都能看出来,这里面就有继承与发展。
今天进行迅速的社会转型,人的思想都跟不上,老年人更跟不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和现代应该回归到本来的逻辑关系。近百年里或者是百多年来,我们把传统和现代、近代对立的时候相当多,从打倒孔老二,反传统和反封建不是一个概念,要现代不要古代这是一个概念。我们把传统反掉没有好结果,无论在哪个阶段都会吃大亏。在今天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终于找到这一点,现代和传统是两个对称的观念和逻辑,而不是对立的,所以我们要消除这个对立的观念。现在当今传统工艺要走向现代化,进入现代生活,满足大家的需求,必须在脑子里面克服将传统和现代的对立,这绝对是错误的,它俩是兼容的。
传统和现代、工艺和生活,都不可对立。工艺不用说了,吃饭都要有工艺的,我的奶奶、妈妈做菜就不是手艺吗?我不是传承人,但是我做的饺子馅不比别人做的差,这不是手艺吗?这都是传承下来的。离了工艺就没有生活,我认为自古以来,原始社会开始出现文化,人类的文化生态手艺就在,只要人类的两只手始终保持这个状态,而没有退化,我们的手艺绝对不会丢,手艺不可能消失,这是血肉相连的。因此现代与传统应该是亲上加亲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未来我们想建造出一条繁荣的、振兴的新路,必须把这两个被看成对立的概念调整过来,形成新型的生活与工艺之间的关系。当前最麻烦的问题不是工艺、生活的问题,而是解决传统和现代的问题。
第二要考虑传统对现代生活的贴近和切入。这是要对广大传承人说的话,现在该说说你们和我要共同研究的课题。传统工艺带着新传承人以及他的群体,当年我们最早讨论传承人定义的时候,并没有作为称号来做,而是指整个拥有者,非遗项目的拥有者都应该是传承人,后来才加了代表性。其实不是说只有代表性传承人,而是更大的代表传承人的人群,整个行业、整个手艺都是成群的,现在我们不断扩大这个群,这个群不是为我们扩大的。而是原来就存在着传统社会,存在着转型期社会中,并蕴藏在民间。我们国家的传承人不是就几千人,是成千上万或者是几十万。对于传承人群体,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情况,他们的手艺非常精湛、无可挑剔,一些艺术家都没法靠上去,很多传承人都是基层的,他们的传统再深,但是对于现代生活很陌生。所以现在需要补充的不是技艺,而是如何让他们进入现代生活。要想让手艺、工艺进入现代生活,首先是传承人必须进入现代生活。进入现代生活的传承人凤毛麟角,但是一旦进入就会成功,比如说在座的吴元新大师,这是我很尊敬的一位传承人,他现在的展览在伦敦打响。最重要的是吴元新大师自己进入现代生活,他的传承人培训团队是按照现代意识处理的,是传统的师承和祖传相结合,不过主要的骨干的还是祖传,按照传统规则来做。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工艺传承了、方式方法和教学传承了,有各种手段都是按现代的方法做的,做得很有成效。我今年和他见面就讲,现在最重要的是全面熟悉精神物质的需求和精神审美需求。现代化就是现代生活吗?不一定,现代化不是欧化、西化,我们应该研究这个,我们共同进入现代生活。我自己有体会,88岁的我能做动漫,不敢叫好,但是比一比还可以,微信里也有三个大微信圈,中美一个、中英一个,中德一个,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必须进入,从天猫上买沙琪玛是什么概念?通过天猫买满族古老的食品沙琪玛,我打开包装掰了一块吃,是满族的,但是有创新了,沙琪玛也变味了。这难道不是现代吗?这就是现代。你还想吃军阀时代我小时候吃的沙琪玛吗?已经不是那个味了。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我们传承人的队伍要进入现代生活,要有这个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手艺本身要有振兴,在保证它最好、最精华绝活的基础上,必须得保护,这是《非遗法》规定的,也是我们自觉应该做的。保护是前提,但保护好了做什么呢?要为现代生活需要。在几个大学的培训基地,我跟教授们说不要拿德国的什么素描、法国的什么印象派去给传承人讲,他可以开眼界,但是不等于把这个学起来,学出来就四不像了,因为他们的很多技巧超过教授,包括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教授。
第三,包括全社会的中华儿女,特别是年轻人,现代生活对传统工艺要充分地尊重、维护,要很好地去利用。我们的术语叫合理利用,就是好好地用,不要糟蹋了。现代生活的关键也就是习主席不停地、包括克强总理这些领导层非常注意全球化的网络,比如在天猫上买麻花、买沙琪玛。从这里面悟出一个道理,现代生活要不要把传统工艺努力嫁接或者是融合到现代网络生活中。我发现有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大量制作纪录片。不过做传承人的纪录片只起到宣传作用,还缺乏更进一步的振兴和弘扬。
我参加了两个大动漫制作,就是美术工艺的东西。我昨天在北师大讲,“一个皮影的刻制、木偶的刻制,包括剪纸的刻制,能不能制作出比喜羊羊更标准更好看的中国特色的品牌呢?你有迪斯尼的米老鼠以及各种猫,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充满了这样的符号,可是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工艺创造一个符号呢?比如《真假美猴王》,这个美猴王能不能由我们自己的手工技艺制作成动漫呢?手工制作出来的娃娃本身也是一个发展,我不懂工艺,但是我知道有这个需求。
现代生活对传统工艺的维护,包括学校、社区必须要展开。我常在小区看到,逢年过节,沈阳市非遗在那儿摆摊,老奶奶在那里剪纸,还是剪两个大头娃娃,我们只是摆摊式地进入生活。现代生活中的人群有需求,今后要大量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样非遗就跟现代生活接近、融合在一起了。
最后是说给专家委员的话,我觉得专家都是单一的一门专家,我们的专家应该全面地、综合地推出我们的非遗。我是搞民俗的,我希望传统工艺不仅要做博览会,还要把全国各地成千成万的庙会、节日充分利用起来,那是很好的机会,过去是那样,我们中间断了,现在应该回去。还是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回到庙会、回到节日,每个大大小小的庙会都有我们传承人传播我们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