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一座因锦闻名的城 一段有故事的锦

2016-12-23 09:46:01  段颖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出自唐朝诗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对于自小生长在北方的笔者而言,幼年读时,曾一度在脑中想象着那种白露沾花、满城似锦的景象,心想,一个城能被“锦”字形容,该是多么的色彩斑斓和温软富庶呀。于是,早早地,因着对诗句的恋慕,也恋慕上了这座织“锦”的城——成都,只是当时并不知晓也未深究这“锦官城”的来由。长大了慢慢知道这座历经了3000年悠悠岁月的古都,曾将最美的风韵都凝结在了这个“锦”字里。

一座因锦闻名的城 一段有故事的锦

蜀锦之于成都,历史上曾作为蜀政权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解救着危难时刻的不时之需。三国时候蜀国最为弱小,却能在长时间的对抗魏国和吴国,与蜀锦也不无关系,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锦作为国家重要物资而加以发展,并颁布法令:“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唐宋时期,南诏(今云南地区)几次攻成都,不抢金银珠宝,而抢走织锦艺人和各种特殊技艺匠人余万人,足见当时蜀锦之于社会的影响力。

蜀锦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还不是很确定,据说,早在尧舜期间,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就有从事驯养蚕茧抽丝为主要职业的氏族,古史《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可见,彼时,巴蜀就已经有丝织品了。

一座因锦闻名的城 一段有故事的锦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蜀锦存在的记录,“蜀自秦昭王时始通中国,而三代已有锦多见于礼多矣。”魏晋时期,蜀锦得以迅速发展,民国朱启钤在其著作《丝绸笔记》中曾记载“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 说明襄邑织锦至此已名存实亡,形成了蜀锦独步天下的垄断局面。

时至汉代,朝廷鼓励农桑,蜀锦继续发展,巴蜀已“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汉武帝在蜀地设管织锦之官,监督和管理织锦工人生产,成都因此得名“锦官城”,又称“锦城”,濯锦之江曰“锦江”。当时蜀锦花色繁多,图案丰富,丝织业繁盛。相传,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在刘璋仓库内发现大量丝织品,于是赏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蜀锦各1000匹。

一座因锦闻名的城 一段有故事的锦

唐朝建国后,扩大了与西方的交流,不断学习和吸收优良技艺,所生产的蜀锦也更加细腻。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川进贡用五色丝织的背心,一件“费用百金”被作为特殊工艺品珍藏于皇宫。唐中宗时安乐公主出嫁,蜀地进贡的“单丝碧罗笼裙”,系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织成花鸟,鸟雀很小,但能织出眼、鼻、嘴、甲,“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飘似云烟,灿若朝霞”,更是天下绝品。这些精美的蜀锦,通过贸易及其它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 

宋代的帝王贵胄、富人大贯,享乐之风盛行,刺绣的需求量大增,刺绣技艺也随之提高。由此也促进了蜀锦的进一步成熟。宋朝宋神宗统治期间,还在成都开办“成都府锦院”,蜀锦达到了规模化生产。《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四中述:“织纹锦绣,穷工极巧”。《皇朝通鉴》卷十三载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一座因锦闻名的城 一段有故事的锦

元人费著撰有专门的《蜀锦谱》,对蜀锦花色花样等作了详细的记录。而在明末清初蜀地经历了长达37年的战乱,巴蜀大地荒烟蔓草,物是人非,蜀锦纺织业也几乎被摧残殚尽。直到康熙年间,外逃或被俘的锦工才回到成都,重操旧业,锦城又响起了“札扎弄机杼”的声音。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蜀锦纺织业不断恢复和发展,光绪年间,“成都有机房两千处,织机万余架”,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织品生产、销售集散地。由于明清时期的蜀锦常被作为朝廷的国礼赠送国外嘉宾,此期间也产生了被称为“晚清三绝”的月华锦、雨丝锦和方方锦。

一座因锦闻名的城 一段有故事的锦

到了近代,由于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爆发,蜀地纺织业不断萧条,90%的生产商停产,蜀锦濒临毁灭的边缘。直到建国后,才有了一定的恢复。国家鼓励丝织户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并将成都的丝织社改社建厂转为地方国营,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进行技术改造,从内销逐步发展到外销,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90年代至今,科技不断进步,传统蜀锦织造的生产作用已渐渐被文化保护所代替。在2006520日,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预示着蜀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纪元。

一座因锦闻名的城 一段有故事的锦

即便光阴荏苒、时过境迁,笔者幼年时对锦官城的温柔记忆仍然未能抹去,至于蜀锦,想必也早已镌刻在那座城的各个角落,成为了锦官城肌理中的记忆,也是每一个成都人的天生印记。如有幸,笔者定要去这座城专门听听、寻寻这段有故事的锦。

(责任编辑:段颖 C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