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从天时到日用之时(2)

2016-12-16 16:49:00  三联生活周刊 艾江涛    参与评论()人

三联生活周刊:二十四节气这样一套主要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活的人们所建立起的时间认知体系,如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通用知识?

萧放:其实这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选择过程。早期,在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人们对节气点的划分是不同的。在山东发现的汉代银雀山遗址,人们发现了先秦时候的一套节气系统,包含三十节气。也就是说,在黄河下游山东那边,还有一套节气包含三十节气,黄河中游这边是二十四节气,存在两套不同的系统。在南方高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节气系统,立法也不一样。

但中国是在多元性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体化中原王朝的过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周代开始,在其律令制度中就开始推行黄河中游地区的节气系统,后来的中原王朝利用其力量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套标准的时间制度,推向全国,有点像今天的北京时间。

时间制度,其实是一套很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利用节气制度,统治者先把天时变成王官之时,然后再变成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王通过一套祭祀仪式,把时间从天神那里接过来,再颁给诸侯,逐级颁布,把自然时间变成政令时间,再把政令时间变成等级时间,最后变成大家遵循的统一时间。

因此,二十四节气虽然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南北都会根据自然时间进行调整,节气时间虽然不能改变,但人们的治理活动会提前或挪后。比如北方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那武汉一代的楚地,会说“四九加五九,耕牛遍地走”。像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哪有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但他们发明二十四节令鼓,强调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文化认同的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主要发挥哪些功用?

萧放:节气首先对农事非常重要,春耕夏耘秋收冬储,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皇帝在一些重要的节气点,会率先躬耕示范。因为过去有公田私田之分,农事生产不是完全自觉的。像《管子》中所说:“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除此之外,节气的功用还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养生,我们现在依然特别重视,比如“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在传统观念里,天人相应,人体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所以人的身体调养,都跟节气有关,到什么节气吃什么,该做什么活动,都有自己的规定。人们认为那样做对身体有益。其实今天从科学角度讲,也真的有功用,比如清明节吃的清明团,是一种叫鼠曲草的植物,本身是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一种青蒿,将其揉碎跟面和在一块吃,肯定有保健的作用。还有一些节日的游戏活动,都包含有一种人体节奏的调整。

以前,祭祀也很重要。节气,主要通过对天象观察而来,古人在每个节气点,都会有祭神活动,特别是关键的祭奠点,像四立、二分二至等八个重要节气点。最好的祭品就是当时时令的食物。比如《诗经》中写道的“献羔祭韭”,就是在立春时节,以羊羔和韭菜作为祭品来祭祀神灵。除了天神、自然神之外,主要的祭祀对象还是祖先。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萧放: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食物,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认同感。马来西亚为什么搞二十四节令鼓?因为他们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作为华人族群的文化标志,所能带来的文化认同的精神价值。

此外,二十四节气,在农业、养生方面仍然发挥着持续的价值。尤其带给人们的一种自然价值,也非常重要。因为人类最终逃不出自然的时间秩序,违背这些客观规律,就会带来灾难,比如今天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灾难。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进一步保护与传承节气文化?

萧放:借助“非遗”申报成功的契机,全社会需要进行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应该利用节气文化,开展不同的活动,让人们感知与节气相关的东西,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它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节气不仅与农时、养生相关,也不仅是一般饮食,还与许多花花草草,生活中审美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变为遗产,而成为资产、资源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