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曲艺竞技 > 正文

全堂八角鼓:老北京的沟通密码

2016-01-27 09:05:3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全堂八角鼓:老北京的沟通密码

全堂八角鼓:老北京的沟通密码

◎蒋慧明

关键词:全堂八角鼓

全堂八角鼓,简而言之,就是在清代子弟票友中兴起并流行开来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过去常在节庆期间或大型堂会上演出,后逐渐消佚。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其实就是一台综艺曲艺晚会。

“福自天来喜冲冲,福禄善庆降玉瓶;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十几位身着大褂手执乐器的演员分列两旁,中间一副十不闲乐器架子,锣、鼓、铙、钹、镲,各种打击乐一应俱全。本月16日,一段群唱的[发四喜]开场,拉开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全堂八角鼓”演出的序幕。演出汇集了京津两地的多位鼓曲名家和青年才俊,喜庆热闹,雍容吉祥,一时间还真恍然以为穿越至了早年间的老北京堂会。

何谓“全堂八角鼓”?简而言之,就是在清代子弟票友中兴起并流行开来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包括“鼓(鼓曲)、柳(时调小曲)、彩(古彩戏法)”,集“说、学、逗、唱、吹、打、弹、拉、耍、演、练、变”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演出类型,遂称之为“全堂八角鼓”,过去常在节庆期间或大型堂会上演出,后逐渐消佚。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其实就是一台综艺曲艺晚会。到底,这湮没已久的传统表演形式,会唤起观众心中多少有关老北京的回忆呢?

提起“八角鼓”一词,今天的观众或许有几分陌生。不过,时光若回溯到一二百年前,京津冀一带,那可是处处皆闻八角鼓的动人音韵。八角鼓,既是一种击节乐器,又是曲种的名称,像已经失传的子弟书以及流传至今的岔曲、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等曲种,主要演唱方式就是演员手执八角鼓,一边击打一边演唱。“全堂八角鼓”的演出中,即囊括了以上诸类。

演出开始之前播放的一则短片,简要介绍了复排“全堂八角鼓”的过程,从中大致可以了解到其间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从最初的动议,到最终呈现于舞台,历时数年,凝聚了多位前辈名家和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

随着社会的变革,历史的更替,许多曾经内化于老北京人日常生活和文娱活动中的传统艺术形态,大多不再盛行,但遗存在老北京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却并未完全泯灭,并成为今天的人们追寻往昔、寻踪觅古的沟通密码。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过关于恢复“全堂八角鼓”的短暂演出,其时许多老先生尚还健在,可惜未能延续下来。2007年3月,由单弦名家马增蕙等人在崇文区文化馆联合演出过一台“全堂八角鼓”,内有小戏《打面缸》、五音联弹、单弦联唱等节目,反响不错,只是同样未能延续。

如今,利用有限的文字、图片资料,求教贤达,遍访名家,将之动态地呈现于舞台,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样式,正体现了用心所在。

“疾风骤至,一阵阵寒彻骨,一点点打沙阡,刮倒竹篱,檐挂飞瀑若盆倾,横流满地涨沟渠,见行人难举步,征夫住马蹄,忽见那江上渔翁打透了蓑衣飘斗笠,离岸甚远好着急……”岔曲联唱《疾风骤至》,又名《反风雨归舟》,描写的是疾风骤雨中的人和景,却通篇不见一个“雨”字,文字生动,意趣盎然;岔曲《风弄芭蕉舞》亦然,文辞雅驯,意境深远;而单弦牌子曲《五圣朝天》则用拟人手法,诙谐的口吻,通俗的口语,描述了龙王爷、门神爷、土地爷、灶王爷、兔儿爷五位圣灵上天述职,请辞神职,其中蕴含了诸多老北京的民间习俗。

以上所举,都是传统曲艺中的名段精品,系常澍田、谭凤元、曹宝禄等单弦名宿常演的保留曲目,并有录音存世。而这次参演的年轻演员路晨、王晶、刘禹、律宁等,皆为研习多年的青年名票,吐字行腔,板眼尺寸,均有章可循,可圈可点。

前半场的演出中还有两个濒危曲种,一是金派梅花大鼓《宝玉探病》,由天津的非遗项目金派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佀童强和张博联袂演唱。金派梅花大鼓的特点是曲调低沉婉转,讲究鼓板技法,继老艺人陆续离世后渐趋失传。另一则是拆唱八角鼓《汾河湾·射雁》。拆唱八角鼓又称作“八角鼓带小戏”或“牌子曲拆唱”等,表演者简单装扮,于唱词之外故意穿插许多插科打诨的说白成分,是以趣味性为主的节目形式。原北京曲艺团的杜贞福与果万林、顾荣甫与尹福来等老先生曾擅演,并留有珍贵的八段曲词及录音。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表演者之一白金鑫就是果万林老先生之曾孙,也算世家子弟,据说为复排这一濒临失传的曲种也是煞费苦心。现场演出中,诸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主要看气质”等时下的流行语汇频繁切入,现场效果自然相当火爆。

这场演出有观众誉之为“明星版”,或与此前巡演中以青年演员为主体的“青春版”相对应。而次第登场的老艺术家们,有年逾八旬却仍风采卓然的“80后”赵玉明、章学楷,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单弦和京韵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蕴华、刘春爱等,皆为业界翘楚。

87岁高龄的单弦名家赵玉明携爱徒杨云联手献上的是盛行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小曲马头调(又作码头调),因年代久远,世事更迭,如今也是几近失传。赵玉明在中央广播说唱团期间得白凤岩先生亲传,如今再传艺于后辈,使得这一腔多字少、徐缓悠扬的独特曲种得以薪火传扬,以飨观众。

这台“全堂八角鼓”的演出,汇集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能可贵的,通过“全堂八角鼓”这一常态演出形式,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鼓曲类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亦可为更多新人提供展演机会,提升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它一改以往受制于行政区域划分而各行其是,分散保护,人为割断了曲种本身的艺术血脉的局面,亦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供图/白驹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