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将故宫的传世收藏与景德镇新出土遗物对比展览,是近年来故宫明代御窑陶瓷系列展的一大特色。陶瓷考古近代兴起以来,为众多流传于世的名瓷找到了故乡。而通过考古对瓷器生产场所众多废弃品的爬梳,也使得今人有机会通过那些因种种原因而被半路遗弃的孪生瓷兄瓷弟,来了解御窑瓷器的重要特征和生产的关键流程。景德镇出土的淡描青花鸡缸杯、淡描青花高士图杯,均为斗彩作品的半成品,展览中特将馆藏完整器与之相对而列,宛如两件器物间放上一面过滤“妆奁”的镜子,让旁观者一眼看透彩瓷的当日素颜,意趣盎然。而瓷器生产流程的时间线索,也由此昭然若揭。对比之下,当日生产时间流动的浓缩凝固,窑火之中瓷坯命运的偶然选择,五百年珍藏与五百年遗落的久别重逢,均被框在展柜既定的狭小空间之中,一个时代宫廷艺术的缩影若隐若现。
明清时代,皇帝权力极大膨胀。一朝民生疾苦,是皇帝执政能力的反映;而一代宫廷艺术的面貌,则是皇帝文化气质的体现。成化御窑瓷器娇态如此,冠绝古今,自然与成化皇帝明宪宗“脱不了干系”。从正史来看,与洪武、永乐皇帝的雄才大略或嘉靖、万历皇帝的昏庸无道相比,成化皇帝显得比较平庸。虽然他统治前期为于谦平反,任用商辂等贤臣,但给人们留下记忆最深的,大概还是他建立的西厂特务机构和他与万贵妃跨越十九岁年龄差的姐弟恋。成化皇帝虽然怠于朝政,但在文艺方面却颇有天分,他雅好书画,书风姿媚清劲,主要受到明代书家沈度的影响。从《明实录·宪宗实录》来看,成化帝对御窑瓷器的生产投资甚多。而会逢江西灾年,民不聊生,谏臣奏请停烧以赈灾的提议,均遭到成化帝的驳回或敷衍。此类记载一再出现,可见成化帝对御瓷生产极为关注。对照成化书画作品与成窑瓷器珍品,物件虽不相同,但却有着同样淡雅的“小清新”气质。斯人已逝,玩物尚在,一代皇帝的文艺心怀悠悠宛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