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收藏 > 正文

未删节版《四世同堂》!老舍亲自参与翻译的原稿在美找齐(2)

2016-11-23 17:11:00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当年老舍急着赶回新中国为祖国效力,他跟译者蒲爱德完成了英文译稿后就匆匆回到了北京。但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还是受到了波折。基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文学表述及读者趣味等种种原因,出版商雇用编辑对这本书的英文译稿进行了大量的删改、重新组合以及情节、人名和内容等方面的篡动。那时,老舍已经回国,对编辑的刀斧已然无能为力;他对这个出版后的译本当然不满意。他一直担心这部书能以什么样的面貌面世;他也联系译者蒲爱德表示这种忧虑。而这本书的译者蒲爱德对此也忧心忡忡但无能为力。看到出版后此书被肢解的情形,她也是无限心酸。因此,国内现在流行的依据这样的英文版本(暨哈考特版)翻译出来的内容显然有违老舍先生的原意的。但可惜的是,它却似乎又是《四世同堂》唯一能够找到并补足故事的依据。这是一个聊胜于无的选择。现在,幸运的是我们有了赵武平根据老舍英译原稿重新还原的新版本了。

赵武平将他发现的英文原译稿和英文出版稿进行了对读,一字一句地仔细爬梳。他发现未被肢解的英译原稿第三部《饥荒》原始内容比出版后的英文回译版(哈考特版)多出了九章。

赵武平发现,当年英文编辑的肢解手段有时是直接删去章节,比如老舍原著的第27章、36章全部被剔除。此外的手段还有删节合并,比如将原稿的23、24两章合并为一章。但第三种方法最可怕,那就是将不同内容和情节重新并列组合,把不同的人、事篡改成另外的内容和情节;甚至把人名都进行了改变,有时候是张冠李戴。这样的部分是最难复原的。所幸,我们现在有了这个赵武平新译本,这样的问题就都将迎刃而解了。

《四世同堂》的第三部,英文(哈考特版)书刊出的仅是原书内容的20章。这次赵武平补译出了16章,这是一项可贵的填补空白的工作。有了它,老舍研究将会更臻圆满。

赵武平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的译文将会在下一期的《收获》杂志全文刊载,计有十万七千多字,50多页。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是足可以告慰老舍先生的在天之灵;二是它对现代文学研究有巨大贡献,因为这次的发表原译稿终于可以使研究者得窥全豹——过去国内学者只能根据残卷和阉割的结尾做文章和治史,其论断当然是可疑的。另外,赵武平在文学史上这种不畏艰难搜求原稿、复原名著严肃治史的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

最后,还值得指出的是这部作品名目在英文版本史上的几次变迁。此书的中文名目是《四世同堂》这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译成英文时它的书名被改成了《黄色风暴》,据老舍的信中说这是他的主意。因为这或许更贴近美国读者的理解且有异域色彩,虽然译者蒲爱德不喜欢这个书名(蒲爱德在她的英译原稿上仍然坚持译原名《四世同堂》)。可有趣的是,在英文哈考特版出版时,除了《黄色风暴》的英文名字之外,这本书的封面上居然赫然有着四个醒目的四个中文大字书名《风吹草动》。这样,这本书居然就有了三个书名了。到底是谁给了它这个书名?是老舍先生的主意吗?这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所幸,这次真正的老舍又回来了。在赵武平的新译本中,这本流落海外近70年、曾经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作终于又能以它的真实面目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面前了。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余亮评论认为,四世难再同堂,金瓯终于聚齐,我觉得象征意义挺大。老舍既是京派文学代表,又是勾连新文化运动、民国文学和新中国文学的代表。和汪曾祺一样,在新中国建立前后都有成功作品和曲折命运,在他们的作品和他们本人身上都刻写着现代中国沉重又敦厚的历史。《四世同堂》原稿找全,既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也寓意着老舍笔下的中国魂找回来了,可以告慰文革中不幸遭难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告慰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