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北路一带有标兵,善骑射,用骏马小箭,箭曰“鸡眼”,马曰“游龙”,往来飞驰,分毫命中。巨商大贾常募捐款以护重赀,彼与俱,则竖红标,故曰“标兵”,贼不敢伺。有时为逆,即是“响马”,劫掠孔道,以鸣镝为号,闻鸣镝,则响马至矣。矢不从后发,每逾人之前行,回簇反向,行路者须弃物走,否则致命。亦有善射者,辄下马趋傍马之侧,张弓向贼,引而不发。彼见之,以为能手,亦不敢动。响马与标兵,皆劲兵也。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某些士兵脱离部队,或落草为寇当响马,或受人雇佣做镖师。这些镖师骑骏马,佩弓箭,射术高超,百发百中,为富商大贾保镖时,在醒目位置竖起红色标记,人称“标兵”。
镖师不用镖,西门庆这个“标客”,其实是卖布的商人
标兵本来并不是镖师的别称,而是明代军队里的特种兵,负责护卫主将的安全。据《明会要》,标兵始设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明朝后期已相当完备,总督、巡抚、总兵等武职麾下均有标兵,其实就是精心挑选的亲兵,武艺既出类拔萃,又忠心耿耿。崇祯年间,天下大乱,官员上任途中可能会遭遇劫匪,为了官印和官员本人的安全,兵部有时也会选派标兵于沿途护送。后来闯王造反,清军入关,明朝军队建制打乱,兵匪难分,一些标兵转行干起保镖生涯,这就是后世镖师的前身。
镖局的“镖”其实是很不合理的。按明代商旅指南《程途一览》描述,达官与商贾出远门,随从携带最多的防身武器是弓箭,其次是棍棒。弓箭能远射,棍棒可近攻,至于用飞镖防身,那纯属小说家言,听起来很酷,但是准头、射程和杀伤力离弓箭真是差得太远了。正像前文魏禧《兵迹》中写的那样,无论是“标兵”护镖还是“响马”劫镖,所用武器都不是飞镖,而是弓箭。《清稗类钞》第六册中有一则杨老光杀盗贼的故事,湖南镖师杨老光终身“保标”,他的拿手武器还是弓箭,从来不会用飞镖拒敌。
既然镖师不用镖,那为什么会被称为镖师呢?我估计与清朝末年公案小说及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的传播有很大关系。这两种小说都经常写到镖局,而此时镖局又已经消亡殆尽,写书人不知道真实的镖局是什么样子,为了吸引受众,生造出一个金镖闪闪的江湖世界,于是保标成了保镖,标行成了镖行。
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镖局的正确写法虽然是“标行”,不过西门庆要开的标行却跟镖局没有任何关系。
按明末清初江南文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明朝松江织造工艺盖压全国,棉布光洁细密,可为天下布匹之冠,故此在商界有“标布”之称。明朝人将运送松江棉布的货船称为“标船”,将贩卖松江棉布的店铺称为“标行”,将贩卖松江棉布的商贩称为“标客”。西门庆既开绸缎铺,又要开标行,他确实是个标客,但他这种标客绝对不是在江湖上走镖的镖客,只不过是个卖布的商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