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对西学的钻研和兴趣是全方位的。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为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还亲自解剖了一只冬眠的熊。在黄河、淮河、运河交口的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耐心地向当地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他甚至还在中南海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居然比今天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
康熙晚年组织的两项全国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影响深远。一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全国优秀的天文数学家,集体编纂了一部代表当时中国自然科学最高水平的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律历渊源》,编纂该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当时已经掌握的西方科技知识,修正古代典籍上的有关差错,弥补其不足,使之成为自己文治中的重要内容。康熙对此高度重视,命令将所纂之书每日进呈,由他“亲加改正”,整个编纂工作历时八年方告成功。二是“移天缩地”,组织人实地勘测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在测绘勘察过程中,康熙大胆使用外国传教士,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梯形投影术等,从而取得了很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赞叹道:“它不仅是亚洲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康熙与洋教师们的“蜜月”
那段时间,康熙对他的洋教师们可谓恩宠备至。他在紫禁城亲切接见来自法国的“国王数学家”洪若翰、张诚、白晋、刘应等五位耶稣会传教士,他们是以法王路易十四的数学家身份、经过三年长途跋涉抵达北京的。五年后即1693年,康熙帝身患多年的疟疾,正是洪若翰、刘应用西药奎宁(金鸡纳霜)治好的。康熙大悦,这大大刺激了他对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洋知识的兴趣。他将原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府邸及附近一块地方赐给他们,以建立天主堂用。他对法国人带来的天文望远镜非常感兴趣,把它们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可以说爱不释手。法国科学家巴斯加于1642年发明了手摇计算机,康熙皇帝也令传教士为他仿制成功,用于日常计算。康熙还亲自为灵异稀奇的西洋自鸣钟写了这样的赞美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送来二百年。”
康熙为洋教师们在宫廷提供专门的房间,提供一切必需品,甚至在外出巡视时,康熙也常常带上教士,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桌饭菜,解衣推食,不嫌琐屑。1692年,康熙在国内颁布了对天主教的解禁令,鼓励更多的传教士来华。1693年,康熙皇帝又特地派遣传教士白晋回法国,带去了给法王路易十四的礼品,并且进一步表示,希望招聘更多的传教士来华工作。这段“蜜月”期中,西洋传教士们如鱼得水,欣喜若狂,满以为通过西学的吸引力可以顺利推进他们伟大的传教事业。南怀仁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经上书罗马教廷,请求速遣传教士来华:“凡是擅长于天文、光学、力学等物质科学的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康熙皇帝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是诸侯们也得不到的。他们常常往宫中,经常能和皇帝见面交谈。”白晋在写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也兴致勃勃地说:“康熙帝需要招聘您的臣民 熟悉科学和艺术的耶稣会士,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同已在宫廷中的耶稣会士一起,在宫中建立起一个像法国皇家研究院那样的一种研究院。”1713年,康熙帝指定皇三子胤祉组织成立“蒙养斋算学馆”,馆址设在畅春园,它被传教士们誉为中国的“皇家科学院”。康熙召集陈厚耀、何国柱、何国京等到京加以培养,并“亲临提命,许其问难如师弟也”(《清史稿》第四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