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守艺页面 > 守艺中华 > 正文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2016-10-13 16:37:33  槛上人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1一、“我还是选择守!”

一、“我还是选择守!”

见到何永娣是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民艺转化的生机”主题系列活动中,她身板挺直,比想象的要高大许多,看起来颇有几分侠气,江湖人称“崇明土布派掌门人”!事实上,委以她此名头确不为过,无论是从崇明土布收藏的数量、花色纹饰图案类型,以及织造技法而言,何永娣都不愧为国内第一人!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中华网特约撰稿人槛上人采访“布痴”何永娣 摄影/杨红军

在永娣崇明家中的小洋房里,几乎被各种土布塞满。自其2000年开始收藏,十几年里已积攒了476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重达23吨的土布!其收藏大致可分为三类:土布(色织布)、手工印染花布(在白土布上用木板套色印染的花布)、老蓝印花布(晚清到民国)…关于土布的知识,她可能是当下国内最为丰富的!随便拿起一块布,她就能迅速进行断代,大面上花色图案纹饰的时代印记,小到是用机织线还是手纺线织出的肌理特征,她都门儿清……她还是很多服装和布艺设计师的供货者,北京服装学院就一直找她讲课并购置布匹,而她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的土布,并不土!”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织有囍字的土布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印花布(青花瓷)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老蓝印花(鱼戏莲)

论其藏品,虽说以崇明一地冠之,实际上永娣的土布收藏涵盖了整个江浙地区。应该说,崇明土布属于江浙手织土布的一个分支;又因江浙一带自古盛产棉花,由此诞生的纺织技艺源出一脉。而崇明岛作为几江流域、河海之间的冲击岛,以其特殊地理位置容纳了南来北往的织造技艺在此融合,从东南松江府(黄道婆纺织术)的发源地,至西南少数民族土布的技法(譬如像“二踏布”,“回形纹”和“路路通”等类型,在两地土布中具有雷同相似之处),以崇明土布一己之身都能够得到流变映射和传承对照。如是,以崇明土布为样板、关照永娣的从业境遇,可以一窥整个江浙乃至全国土布技法、行业的近况。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何永娣 摄影/彭辉

如今当人们谈及民艺的保护与传承时,经常是以一种冒进的姿态来陈述其式微的局面,一夜之间林立起来的传习班、各种花样翻新的工艺美术评比大赛,市场中一时之间风起云涌的各路角色……是利是弊,尚不可检验,一切均以交付于时间。此乃时局之下,一门行当所面临的困境,具体至个人便是不明前景下的生活选择。永娣也同样面临着“守”与“进”的抉择,她本可以随便拿些义正词严、官方立场的话来搪塞许多人,可是她却很是真诚、坦然。也许是与很多纯粹的手工艺操持者的不同,永娣不以土布的制作和经营为生,她有一家礼佛用品的小厂需要打理。她也丝毫不觊觎传承人的名号、亦或土布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她甚至认为以上种种世俗名头、市场商业化的打扰,会影响到她即有的工作安排。于是她只是虔诚而恭然地说着:“我还是选择守。”

如此的抉择基于两点:首先,永娣坦言崇明土布目前的存世量足够充分,如今虽少有新品制作,但经过好几代人经年累月的积淀,已有的存货量非常大;并且,织造技艺也尚不存在传承人断续的问题,诸如她这一辈的人都会织布,只是因为生活需求和时代审美的变化,人们都已不再自家织布了,现存量很大的即有布匹也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因而,对于崇明土布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做花样翻新,而是对即有的资源做更深入的探索与挖掘。有着客观而又清醒行业认识的永娣,锁定了她的工作重心:广泛收藏存世的崇明土布各式花色纹饰图案,予以分类、整理,并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构式的织布过程复原。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北京国际设计周“民艺转化的生机”展示的崇明土布 摄影/杨红军

此外,目前市面上也有着一些鲜为少见的,属于永娣自主创新的织纹图案与成品设计。譬如今年夏天上海遭遇台风袭击,永娣蜗居在家,突发灵感便创作了一个名为“飓风”系列的靠垫。而此类产品的制作,多是利用一些她的藏品中富余的花色纹饰图案,甚至有一些只是边角料而已,并且这种原发的设计性的工作仅占其现有工作(产品)份额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尽管她也清楚的知道此类作品海外销路非常好,售价在国内市场的十倍以上。然而,主观来说真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永娣不无遗憾地说着。要忙于切实的生计经营(礼佛用品厂),又要眷顾土布的相关事宜,她每天的生活作息得五点就起床,先干活、才吃得上早饭。诚然,永娣是保守的,更是务实的。她并不觊觎市场,也不盲目展望前景,只是凭借一己之力,踏踏实实的尽一份心而已。

对于土布,永娣所谓尽的“一点心意”,即收集整理复原等基础工作,实际上却是一门手艺、一个行业的根基所在。此举不仅在于她拿出自己的积蓄,改造家中基地,创办了博物馆,为崇明土布开设了全面的展示空间;更在于她对土布织造此门传统技艺身体力行的实施与复兴。土布的织造技术不像刺绣有画案、图稿,它是以踏板数量、经纬线的更迭,制作出点与线组合的几何图案。土布虽有着基本的制作程式,譬如崇明土布中有一种极具身份代表性的布种、名为“日记布”,此种布可以织出红双喜,“我是工人”、“我是农民”等图案、字样,但具体怎么采取不同方法织出各种文字图案,却得仰仗于制作者的二度构思。加之土布的制造技术可谓是家家各有不同,长期依靠的是长辈与子女之间的亲身指点、口传心授。因此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还存世的布匹,无法得知当初具体是用什么手法织造而出的。永娣所做的工作,就是根据成品来推衍过程,重构当年制作者的思路与劳作场景。

 

2二、“妈妈予我织布机前的陪伴。”

“妈妈予我织布机前的陪伴。”

如今,当我们谈论民艺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什么?它首先应该是一门行当、一种生技;其次,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重提与号召保护、传承、还原一门技艺的时候,所谓匠人精神也好、文化艺术传承也罢,其实更重要的是还原一种劳作的感受:正如永娣所讲述的,在距离现代生活尚且不久远的日子里,自小母女两人于织布机前的陪伴…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何永娣 摄影/彭辉

“其实我对土布的兴趣是自小就有了。小时候妈妈白天得上班,只有晚上等她回来了才能真正的陪伴我,她一边织布、一边看着我写作业…”早年间,传统的生活场景、情感传递往往都是和手工劳作联系在一起的。永娣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织布,收藏土布则是开始于2000年前后。她说,“八岁的时候,妈妈就会教我纺纱;而要到12岁以后,妈妈才会真正教我织布。”说起来入情入致,实则手作技能每一个阶段、步骤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些朴素的经验道理。八岁纺纱,是因为此时女孩的手小而柔,纺出的纱是又细又韧;至于要到12岁后才操习织布,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身高与手臂长度才可够得上织布机与梭子的运用。当永娣讲述她与崇明土布的渊源时,整个人都显得深情动容,彼时一板一眼的技艺,幻化成一个场景与情境的重现。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北京国际设计周“民艺转化的生机”展示的崇明土布 摄影/杨红军

手作是人类传承深处最直观的记忆符号,它一方面提供了人类生息延绵的所仰仗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人们精神连接、情感沟通的纽带和呈现方式。若是追溯崇明土布的源流,其实也与一方水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崇明土布据记载始于元末明初,明嘉靖年间的崇明知县夫人来自广西,她把自己娴熟的织布技巧传授给当地百姓,此后四百多年,崇明一跃成为全国纺织大县,产品远销海外。民国初,崇明拥有布机10万架,年产量高达250万匹,年收入100余万银元。正如永娣与大家介绍的所言:“其实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崇明还是织土布的。在崇明,45岁以上的女士基本都织过布。”土布不仅仅是一种手作民艺,它寄托了崇明人对审美的判断与追求。在旧时,崇明土布的最大用途是于婚嫁,每个崇明少女在嫁人前要自己纺织好十匹布。“在崇明,看人结婚,其实就是去看布的。”布织得好不好,是衡量一个姑娘能耐的标准,是一家人的颜面。人们会根据织布的手艺,来判断一个人的精神价值。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井字布

在展览中,永娣向大家展示了另一种极具崇明地域性特征的“提花布”,此布种以四个踏板的织机织就而成,其中两个踏板负责织出底布,另外两个踏板进行上面的提花。提花一般是“井”字纹,母亲亲授于女儿此布技法,女儿织就而成,寓意今后治理家庭井井有条。此种布扣合了过往崇明土布主要用作婚嫁时展示女性才干、以及寄予美好生活祝愿的寓意与用途。据此,永娣在对崇明土布进行广泛收藏的同时,对其上万种花色图案纹饰的含义、寓意也进行着归纳整理,她不仅是想对一门古早的技艺进行物质化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其精神世界的诠释与重构。

诚然,手作的断代来自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商品的物质价值永远跑不过时代,但经典的生活方式却不会过时。因此,对于手作而言,其最好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手段,恐怕是让人们去到真实的劳作场景中来体验,端看创作者的构思与灵感,感受一种经典的生活方式,浸淫于传统文化源流,让手作来到你的实际生活中。

——槛上人|10月5日于京

(责任编辑:腾黎 CA002、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