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与曹云金之间的争端似乎像他们演绎的相声一样,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做演艺界中“角儿”的角度看双方的争执会是什么样子呢?
郭德纲为什么会红?这源自两个根本的要素,第一个是他幼年时代正好是一个相声与曲艺的没落期。天津从近现代开始就是一个汇聚潮流与资本的地方,让天津一段时间内演艺人才云集于此。可随着时代的更迭导致这种现象向其他地方前去,导致了一大批真正拥有本事的旧艺人的没落,而郭德纲又恰好处于一个新艺人与旧艺人时代的夹缝期,在这个夹缝时代很多拥有本事的传统艺人们所拥有的高超技艺变得无人问津,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大量的优秀艺人将自己的才能传给了郭德纲,这使得他像一块海绵一样快速吸收这些精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
第二个就是他的坚持,当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终于在北京小剧场站住了脚,这也得益于社会的发展,普通百姓收入得到了提高后对于很多传统艺术愿意去轻松的消费一下,这让郭德纲逐渐火热起来,当时的郭德纲在管理班社上处于一个很混杂的企业状态。
郭德纲所面临的与其说是一个企业管理问题,不如说是一个零散大杂烩的联合体,在这样一个状况下郭德纲又要收徒弟,曹云金与其一系列的徒弟就加入在当中。首先曹云金是否交了学费在笔者眼中看来并不重要,因为如果曹云金是一个学生他去找一个老师学习本事,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学费是多少,而在于是否学到了本事。
如果今天的曹云金已经不再从事相声的工作,他大声控诉郭德纲收费收徒自然是站得住脚的,可显然并非如此,从曹云金的微博可以看出,他的相声专场很快就要召开,那么这讽刺的证明了曹云金学到了本事,既然学到了本事曾经付出又有何不对呢?在笔者看来这只能说明郭德纲是“货真价值”。不管是从旧师徒传承关系还是从现代的教育来看,都是没什么不合理的,至于学艺时候吃的苦受的罪,那更是应该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台下的吃苦学艺又哪里来的台上的鲜花与掌声呢?郭德纲在学习的时候同样经历了这样的痛苦。
郭德纲的混杂企业随着他的名气发展越来越大,很显然在这个行业里“角儿”才是关键,就像他曾经说过的一段相声一样,一个戏曲迷在戏院开戏以后仍在门外悠闲地吃着小吃,别人不解他为何如此去做,他表示自己只是来听名角儿的那一句关键的唱腔,等到快到那一句时才进去听完这一句便走。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只想看的是“角儿”的表演,这并非难理解的事情。
这时候郭德纲与其他人就更像是合伙人的关系,郭德纲从过去需要求着别人也逐渐腰板硬气起来一些,不避讳言的是在这种合作中“角儿”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高,自然有很多人会感觉不满,这种不满即来自于收入更来自于一种落差。所以一些人退出了,可以发现的是郭德纲对于很多人的来去并不那么明显在意。
当郭德纲没有话语权的时候,他没资格要求别人留下,等他有话语权以后也不必再纠结于普通合作者的离去,然而一件事似乎成了郭德纲内心的门槛,这就是他的徒弟的离去。
郭德纲为什么总是对徒弟的事情过不去,因为这就像一个心结,随着郭德纲的名气加大逐渐和网络与传统媒体开始了合作,尤其是在与北京的一家媒体合作以后使得他的知名度更加提高,这时候的郭德纲依旧保持着他的一个特色。
喜欢推徒弟上台,这算是郭德纲的一个特色,郭德纲精于此道,如果他想要推出谁就会在一段时间的段子或者包袱内加入这些人的名字,或者让其与自己进行群口相声或陪着自己主持一些节目。在这方面郭德纲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他的很多徒弟都是依靠他这样一点点的进入观众视野。
所以在郭德纲的内心中其实形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既然是自己的徒弟就该向着自己,这从师徒传承上没有任何问题。郭德纲与平辈人或者同行的合作可以看得出大多只是一种合作,这属于另一种社交性的交往,但是在师徒的关系上则更加传统。
在娱乐圈名气即是资本的情况下,郭德纲如此做能算的上对得起徒弟,可是显然他的一些徒弟并非这么想,当名利加在身上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意识,当这种自我意识逐渐膨胀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隐患。而如果郭德纲和媒体的合作是稳定的,那么一切还会平顺进行,当不能的时候则会产生问题。
于是当郭德纲和媒体产生一些纠纷的时候,郭德纲显然把事情想的简单了,这种简单在于郭德纲并不认为让他的徒弟中断与对方的合作能够真的伤害到徒弟的利益,认为这种利益以后还可以再寻找,但对徒弟来说则想要继续维持,再加上郭德纲的一些风波,显然造成了一个关键的变化。
徒弟需要在郭德纲和媒体前做一个简单的选择,是选郭德纲,还是选别人。
郭德纲的心结就来自于此,很显然结果是徒弟选择了别人,这就造成了郭德纲的变化,郭德纲开始寻求企业正规化。从创业的故事来看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毕竟本来就是一种联合起来的班底,现在“角儿”的话语权越来越大,需要将这种联合体变成一家正规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关于利益的纠纷,只是这种纠纷以何种面目呈现,是不欢而散还是皆大欢喜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
然而在笔者眼中,曹云金是一个失败者。为什么这样讲?如果逐渐推理的话会发现郭德纲曾经一度力推两个徒弟,一个是何云伟、一个是曹云金,在何云伟选择了其他方向后俩人不欢而散,那么作为已经在德云社内部有些名气又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合伙人概念的时候,退出好还是不退出好,显然成了曹云金需要作出的选择。
而他选择并不睿智,这种不睿智来自于德云社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期间,如果说从最初的小剧场变动向大剧场之后变成一个相声界的巨大企业的话,在曹云金跟随郭德纲一起创业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在一个公平的角度上看不管是郭德纲还是曹云金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和纠纷,这些纠纷双方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道理,作为一个旁观者很难分辨真相是什么,但是对曹云金来说,事情则并不那么简单。如果说他也算是创始人之一,在经历了九九难就差最后一哆嗦就圆满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出。
然后岳云鹏崛起了,德云社也度过了自己危机并且成功的企业化,在这样的结果下一个巨大的企业逐渐出现了,而作为一个曾经的创始者之一在企业马上将井喷的时候选择了退出,自然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失,这在笔者眼里来说必然是一种失败。就像说曹云金将自己投资给了一家公司,他手握着股份拼命工作,就在公司要上市快速发展的前夕,他抛售了手中的股份,之后公司快速成功,又怎么能说是一种成功的投资呢?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开头的一幕,段小楼还小的时候跟随戏班在外演戏,其中一个小演员跑了导致戏演不去,观众就来闹场,这时候段小楼拿起一块板砖照着脸上就拍,砖碎了也救了场观众很是买账,可画面一转师傅回去照打不误,因为那不是“玩应儿”,没有真本事就成不了“角儿”是整部电影中一个关键要素,这个关键对郭德纲来说也如此。在郭德纲的很多演出中就会漏那么几句“玩应儿”给观众。对郭德纲来说只要戏剧《叫小番》最后一句高腔唱上去了,很多话便不用多说了。
在网络时代到底观众们是更喜欢板砖拍脸的闹剧,还是喜欢看“玩应儿”呢?很多人的一个错误观念就是在一个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玩应儿”会让道给板砖拍脸,但是在过去同样是感官的刺激更加吸引人,人们津津乐道于师徒上演的恩怨大戏上,因为看别人的过失更像是一种戏剧,作为旁观者自可以轻易的用话语去评判,这让很多人乐趣在其中,却忘记了两点,第一点是板砖拍脸虽然刺激,但是每次都重复会让人感到乏味,观众总是喜欢不断的使得自己要求加码,正所谓看热闹的不怕热闹大一样,然而这恰恰说明了段小楼为什么救了场仍要被打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以板砖拍脸来面对世人,他就永远也难成为真正的“角儿”,成不了“角儿”就只能不断的加码,让人们看尽闹剧的激烈。
然而这样即是伤人的也是伤几,路只能越走越窄。对于“角儿”只要世人对他的艺术有些不满的时候,他就可以将一些真的“玩应儿”抛出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在笔者看起来想要成为“角儿”自然是一条荆棘之路,在走上这条路的时候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需要自己不断的磨练和压制自己的欲望,最终才能真的成舞台上的“角儿”。如果只是靠眼球和比勇斗狠,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怕没有观众去看,最怕的是自己的身子骨不够折腾。
现实也是残酷的,因为让人看个热闹自然人人乐意,但是如果让人花钱去看,想必只有拿出些个“玩应儿”别人才会真的买单,到时郭德纲和他的徒弟谁有自然是冷暖自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