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大潮头上看飞虹
--新中国50年舞蹈艺术掠影

  说起新中国的舞蹈,最值得铁笔书于史册的,就是它开辟了全新性质的舞蹈--属于人民大众的专业艺术性舞蹈。中国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舞蹈历史,有过古代王朝宫廷里的盛典之舞,有过令人翩然飘起的女乐之舞,也有过金戈铁马般战阵图式之舞。从本世纪30年代起,老一辈舞蹈先驱者吴晓邦、戴爱莲等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又开创了新舞蹈艺术运动的新局面。

  1949年之后,大量专业歌舞团和舞蹈艺术院校建立起来,冠以“中国”之名的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纷纷设置了自己的艺术规范。一些在战争环境中仍然不放弃舞蹈梦的人们,摘下“战地宣传队”的红色袖标,迈进明亮的教室学习舞蹈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人民的舞蹈教师、表演家和理论家。优秀的舞蹈作品如同从历史海涛中追逐而来的艺术大潮,形成了一次真正的舞蹈艺术冲击波,从源自民间和戏曲的《红绸舞》到第一部中国民族舞剧《鱼美人》;从翩翩而来的《荷花舞》到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古典舞剧《小刀会》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们创作了许多属于作品艺术范畴的舞蹈,与中国历史上王公贵族倡导的声色享乐式舞蹈划出了一条截然界限。

  它被称之为人民的舞蹈艺术!

  60年代中期以后,这大潮突然遭遇阻截。“造反”之舞泛滥肆虐,民间舞蹈艺术被轻视和侮辱,古典舞被扣上“高帽”,现代舞更被视为毒蛇猛兽,芭蕾舞被人为地捧上了“政治样板”的莫名其妙的地位。正义受挫,奸佞横行!

  “文革”结束,舞蹈艺术重见天日。以经典性舞蹈作品的恢复演出和外国优秀作品的引进为号角,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拓展,当代舞蹈艺术进入了大步流星奔向时代前列的状态。舞蹈、舞剧创作呈现高度活跃态势,仅80年代后的近20年间,就有约200多部舞剧问世,创世界舞剧史的奇迹。小型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整个80年代可以被称做是突破和希望的年代,新的艺术理想共同激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舞蹈编号内心。当代编号们为舞蹈之单纯的华美而未能深入人心而焦虑,为舞蹈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把触角深入当代细腻而又壮阔的生活而不安。他们强烈地渴望着新舞蹈艺术知识,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最新的舞蹈理念、舞蹈教育方法和创作表演方式。一批青年编导脱颖而出,其中张继刚、苏时进、丁伟等人为佼佼者。以杨丽萍、沈培艺、于晓雪、黄豆豆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一代表演艺术家,自己谦称为舞者,却实实在在地留在了当代观众的心中。他们,还有她们,正在完成着一次舞蹈领域之重大改革--从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单纯给人声色享乐的表演到当代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之舞蹈艺术的改革。

  这是一场呼唤激情的舞蹈改革,她面向着21世纪!


舞蹈航程全面启动

  50年代是新中国舞蹈艺术全面启动的时期,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等不同舞种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规范。人们创作热情高涨,将艺术和理想锻造合一,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牧马舞》、《和平鸽》、《红绸舞》、《梅花操》、《长绸》、《荷花舞》、《开山》、《鄂尔多斯舞》、《草原上的热巴》等风靡一时。

  《红绸舞》1950年,在长春市文工团一间设备简陋的舞蹈排练室里,诞生了一个叫做《红绸舞》的作品。朴实无华的淡蓝色服装,纯真的笑脸,在伫中旋绕着的各种绸圈,如同天上飞虹,又如香音女神挎翔。作品代表着新生的舞蹈艺术,也是新中国的艺术象征。  
  《长绸舞》是中国古典舞艺术之美的代表,表演者赵青的表演典雅而又富有激情,长绸翻卷却线条优美,上下飞舞却不乱不缠,她善于在作品中表演那些出神入化的绸子花样,被叫做“绸子精”。     
  《荷花舞》
  戴爱莲在陇东民间舞《荷花灯》基础上创作而成。作品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意境优雅,动作编排协调而富于变化,抒情性很强,刘炽所写之歌也大气而婉转。
  芭蕾舞剧《天鹅湖》
白淑湘以为演出了这出芭蕾舞剧而被成为中国“第一只白天鹅”。中国芭蕾舞事业由此起步,受到前苏联舞剧艺术的深刻影响,并成为中国芭蕾舞学派的一个良好开端。
  

舞剧艺术喜获丰收

  60年代,是中国舞剧艺术喜获丰收的时期。民族舞剧《宝莲灯》、《蔓萝花》、《小刀会》、《五朵红云》、《抢亲》、《梁山伯与祝英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鱼美人》
  这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以中国古典舞素材为基础,借鉴了西方芭蕾舞剧的结构方法所创造的神话舞剧。作品以一波三折的情节、精美的画面和典雅的动作塑造了热爱生命的鱼美人,歌颂了鱼美人与猎人之间的纯洁爱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于1964年上演,集合起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和3000多名群众演员,以恢宏的气势、历史的角度,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歌颂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在创作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该作品成为一个时代里经典艺术品的集大成者。
  《小刀会》1959年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演,根据1853年上海地区小刀会起义的革命斗争历史改编,采用悲剧的结构和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素材,表现了刘丽川、潘启祥、周秀英等起义英雄们在反帝反封建活动中英勇不屈、顽强奋争的精神。
  《红色娘子军》
  1964年首演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第一出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芭蕾舞剧,情节跌宕起伏,人们性格鲜明突出,舞蹈语汇融合中西,既保持了芭蕾舞艺术的规范和特色,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中国舞剧创作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白毛女》
  1965年诞生的《白毛女》是继同名歌剧、电影之后又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芭蕾舞剧作品。它保留了原作中的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苗舞艺术相结合,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民族舞蹈山花烂漫

  中国当代舞蹈高度重视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出现了《孔雀舞》、《长鼓舞》、《盅碗舞》、《摘葡萄》、《三月三》、《游春》、《草笠舞》、《快乐的罗嗦》、《丰收歌》、《洗衣歌》等情感色彩鲜明、民族风格浓厚的作品。

  《孔雀舞》原本是傣族地区非常流行的以自娱为主的民俗舞。舞蹈表演艺术家崔美善在舞台上塑了全新的孔雀形象。编导去掉了民间模仿性的大型道具式服装,在孔雀的舞动中充分显示出人体的美和动作韵律感,在当时引起轰动和争议,但也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而且获得国际联欢节金质奖章。
  《盅碗舞》舞蹈表演艺术家莫德格玛在蒙古族舞蹈艺术领域里以柔美浓情著称。她在贾作光所创作的《忠碗舞》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特色,抖肩、碎肩、揉肩、旋转等都做得流畅和富有韵味。在国际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

  《新疆舞》新疆舞蹈以色彩绚丽、个性突出和动作丰富而名闻天下。在国际联欢节  上获得过金质奖章的舞蹈表演艺术家阿依吐拉表演的新疆舞蹈,吸收了民间舞蹈艺术之  长,塑造了维吾尔族姑娘热情似火、天真活泼的美丽形象。


突破程式多样发展

  80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下的舞蹈艺术如同风浪尖头的弄潮儿,涌现出许多富于突破性、开拓性的作品,多样化成为时代主潮。《丝路花雨》、《杀望》、《海浪》、《奔月》、《水》、《追鱼》、《金山战鼓》、《黄河魂》、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雀之灵》、《小溪·江河·大海》、《残春》、《黄河水长流》等作品将新时期舞蹈艺术提升到一个深含文化意味的层次上。

  《丝路花雨》
  1979年问世的《丝路花雨》讲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为敦煌壁画全心奉献,波斯商人伊努斯与他们结下情谊,最终共同战胜了丝路共同战胜了丝路恶霸的故事。该剧以“三道弯”的典雅动作和优美的韵律,再现了中外人民之间淳朴、自然而真切的感情。此作品因在古典舞领域里的开拓作用获得高度评价。
  
  男子独舞《希望》以抽象的舞蹈动作,在没有具体情节、特定地域文化服装和情绪规定的前提下,用求索式的舞蹈动作,象征性地传达出80年代初期人民渴望新生活的巨大心理动力。
  该作品被看作是新时期现代舞艺术的成功之作。

    

面向未来燃起希望

  90年代前后,舞蹈艺术的创作思想更加活跃,表演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俺从黄河来》、《潮汐》、《黄河》、《长城》、《春香传》、《达赖六世情》、《地平钱》、《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阿诗玛》、《跳云南》、《黄土地》、《胭脂扣》、《深圳的故事》等作品显示了中国舞蹈界走向21世纪的自信。

  《傣族舞》
  杨丽萍的名字,自80年代开始响亮起来,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种现象在当代青年舞蹈家中所罕见。她善于创造具有神秘色彩而又很富观赏性的舞蹈艺术现象,舞台上时有即兴发挥部分而至自由状态。能够触及人心和生命底蕴。
  《黄土黄》
   由著名编导张继刚创作的《黄土黄》,是他以黄河文化为根据,以时代精神为观照点的系列作品之一。该作品把山西胸鼓艺术发挥到极致,气势磅礴,激情饱满,其中手捧黄土依恋祖国的细节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该作品对90年代以后的作品创作产生广泛影响。
  
  《俪人行》
  用舞蹈表达人类内心丰富而多层面的世界,是当代舞蹈艺术的重大课题。青年舞蹈家沈培艺表演的《俪人行》用古典舞做基础,着力表现女性对于青春、生命的细腻体验,在舒缓的动作韵味里传达出一种穿行于历史时空的思考力量。

 

 

   关闭窗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