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春节大吃大喝汉代已成民俗 明代饺子是春节必备(2)

2016-02-01 10:40:27  广州日报    参与评论()人

西晋人周处记载四川的春节习俗时说:“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南粱的《荆楚岁时记》中写得更详细:“岁暮,家家具肴簌……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也就是说,新年饮宴的范围远不仅限于皇家,而是民间共有的民俗,并且逐渐定式化、仪式化,成为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今天北方地区春节必备的饺子,大约在明代已经成为辞旧迎新、祈求吉祥的年节佳肴。时人记载:“吃水点心,即馄饨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有些地方除夕夜还忌包没有褶子的光边饺子,以防日子“过秃”。但饺子出现的时间则比这早得多,远在5世纪饺子就是北方汉族人民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状与现代无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常见于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这词在今天河南省等地仍然使用。

年夜饭的菜肴都是为了突出吉祥美满等好意头。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具体表现上则大有不同。大体上,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因为形状很像元宝,也有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人喜欢谐音“年高”的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寄托。无论南北东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餐桌上少不了鱼,代表着“连年有余”,有些吃鱼特别困难的地方,甚至会拿木雕鱼来代替。吃鱼的讲究还很多,有些人讲究不能全吃光,有的地方只吃中间部分,有的地方一定要两条,还有的地方只看不吃。东北很多地方年夜饭要吃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陕西传统家宴有“四大盘、八大碗”的说法,前者为烧菜和凉菜,后者一烩菜和烧菜为主。山西地区要蒸花馍,青海、甘肃的不少地方要炸馓子。上海人这顿饭好吃蛋角。安庆地区要在饭前吃“钱串子”,也就是面条。还有很多地方,一只鸡是少不了的。

据统计,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民族有过汉族农历春节的习俗,并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八粥和麦芽糖

为春节大餐拉开序幕

民谚云“过了腊八就是年”,而春节期间的第一道代表食品,确实当属腊八粥。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殷红,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熬制而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使用麦芽糖的意思是希望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