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各类科学段子流转于网络 公民科学素养亟待提升(2)

2016-03-22 11:07:46  解放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不少受访者表示,自己刚接触到这样的文章,还有所相信;但接触多了,不免将信将疑;等到此类信息泛滥,就开始反感了。

那么,受访者比较相信的是哪些渠道传播的科技信息呢?

调查显示:近6成受访者表示,相信专业的科学杂志介绍;近5成受访者表示,相信科学家撰写的自己研究领域的科普文章;超过3成的受访者相信教材上面的科技信息,以及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刊登的新闻报道(广告除外);有2成受访者相信网站发表的文章和视频;约13%的受访者相信亲友的介绍,包括口口相传和朋友圈转发;还有近4%的受访者相信广告宣传。有受访者陈小姐指出:“现在有些传统媒体上的广告,弄得像新闻报道一样,很误导人。”

  科学如何面对“诺贝尔哥”

在本次调查中,原本科技含量不高的“诺贝尔哥”现象被受访者列为十大热门词,无疑体现了网络的力量。有23.8%的受访者选择此项,但看过相关视频的受访者为17.5%。换句话说,有些受访者只是听说了这件事情就把它列为重要事件。

那么,在看过这个几年前视频的受访者中,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受访者的态度呈明显分化状态。有28.0%的受访者表示,应支持“诺贝尔哥”的“研究”;25.1%的受访者表示,反对炒作“诺贝尔哥”,尤其反对借此攻击他人;20.0%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同情“诺贝尔哥”的遭遇。此外,有觉得这个视频只是好玩的;也有觉得这个节目本身太弱智,表示鄙视的;还有人认为“诺贝尔哥”并不懂科学等。

受访者顾先生说:“‘诺贝尔哥’是典型的‘民间科学家’,作为个人爱好,这无可厚非。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热衷做爱因斯坦或爱迪生,如果发明一个洗龙虾或者去枣核的机器,倒也不失发明的称号。但号称发明了‘永动机’,或者说能够应用‘引力波’,就有点虚幻了。再说,引力波这个概念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目前只是刚刚被测到,现在谈应用,简直是天方夜谭。只是觉得这样的节目不好,拿人开涮。而引发的议论值得引起重视,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显虚幻的‘研究’,会被人支持或同情?”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国前三位。与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相近。但在具体的科学知识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

本次调查列举了多项相关判断由受访者选择对错,调查显示:40.3%的受访者认可“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25.6%的受访者认可“声呐拥有惊人的杀伤力”;17.9%的受访者认可“抗菌素能杀死病毒”;17.1%的受访者认可“生姜根治脱发”;还有1成多的受访者认可“滴水观音有毒,接触致死”,“炒菜不冒烟是锅的作用”等。

受访者的误解,一是感官经验的简单延伸,比如“绿色背景保护视力”,其次是对影视作品想象的误读,第三是对传统偏方验方的迷信。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那些虚假的科学流言呢?

受访者表示:一是要提高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二是要加强科学普及的宣传;三是提倡尊重科学的精神。同时,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学普及工作中来,并提高媒体人的科学素养;另外,抵制伪科学的宣传,尤其是对利用伪科学现场传播获取利益的,应予查处。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出总体部署,到2020年中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但愿“诺贝尔哥”的争议再不发生,科学流言的市场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