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青年温家宝的地质往事:来自四十年前的脚步声(2)(3)

2016-05-04 11:35:34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温家宝的“有担当”——这在温家宝还是技术员的时候,就被马海山注意到了。

马海山回忆,温家宝跟随自己第一次出野外时就遭遇了险情。他们扎在半山腰的宿营地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眼看着洪水不断上涨,一些队员还是不愿意搬离,他们认为水不会涨到营地。”

马海山说,自己正焦急的时候,温家宝和他一起做队员的工作,劝大家搬家。

还有一次,温家宝在祁连山北坡工作时,突然大风呼啸而来,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温家宝马上敲击水壶,招呼大家蹲在骆驼旁躲避沙暴。

马海山说,“在那种环境下,能操好自己的心都不错了,温家宝不是,他平时很安静,在遇到事儿的时候就会站出来。”

他的“担当”被他的同事认为对工作和同事负责。

任丰寿对他就有这样的印象:“开会的时候,他不怎么爱发言,但他一发言,总能综合会议上各种意见,得出一个让大家心服口服的结论。”

温家宝在书中也提到,“我一般不太参加争论,但会仔细听取两方乃至多方意见,弄清事实和证据。”

“为了弄清事实,他很注重调研。不管他后来做了多大的领导,都是这样。”孙矿生对记者说。

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任副局长时,孙矿生是地质局研究所的研究员,后来担任了省地矿局的局长。

孙矿生说,那时我们住在同一层楼,每天都能在楼道里遇到。他记得,那时的温家宝穿着很普通,上身常穿着一件洗得掉色的蓝卡军便服,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和一般职工没有区别。

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的同事陈广清经常与温家宝一起出差,常住在一个房间,“除了晚上,你见不到他。他总是到处走访、调查。晚上回来后,也是忙着做笔记,不怎么闲聊天。”

早在1979年,温家宝就在日记里说,“我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赵生贵的名字也出现在书中。温家宝提到二人曾一起下队调研。那时,温家宝任地矿处副处长,赵生贵是局里的副总工程师。

今年84岁的赵生贵回忆:“在那次调研中,当时道路不好走,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才到第一个调研地。路上颠得肺都出来了。”

他说,在调研过程中,为了赶路,有时候饭顾不得吃,就随便在路边买点东西当干粮随身带着。

赵生贵第一次见温家宝是在1979年甘肃省地质局召开的一次铬铁矿找矿动员会上,温家宝发表了一篇《从祁连山超基性岩特征认识建造与改造的关系》的论文。论文中提到奥菲奥岩,指出了它在祁连山的存在。赵生贵说:“因为那篇论文,我对他很钦佩。”

“奥菲奥岩的概念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才引入我国。那个时候,很少有地质工作者会注意它,但温家宝居然在实际工作中留意它了。”任丰寿也注意到了这篇论文的价值。

“他平时不和大家一起打牌玩耍,但大家却都喜欢他。”78岁的薛缠齐和温家宝曾是区测二队的同事。他说,“那时,同事有什么困难,家宝都会出手相帮。”

1971年,薛缠齐家里遇到了难事。温家宝二话不说,拿出一百块钱让他渡过难关,“当时,一百块钱可是温家宝一个多月的工资。”

在区测队担任政治处干事、副队长期间,温家宝还两次放弃了工资提级的机会。“‘文化大革命’闹了十年,工资好多年没涨,好不容易要涨工资了,还限制了名额。一个单位涨工资的人数有一定比例,大家都争着要名额。”薛缠齐说,“但温家宝两次都把自己的调资指标让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