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清华“95后”女生调研“老北京” 红火表象后的隐忧(2)

2016-05-26 17:10:03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另一家主打驴打滚、豌豆黄、茯苓饼的老北京糕点铺里,李钰涵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麻利地制作着糕点,还热情地给客人介绍着各种糕点的不同养生功效,“老奶奶说自己已经七十多岁,做糕点几十年了,手艺是祖传的,这些糕点都是她的拿手作品,不少人找她来学,但徒弟分布在全国各地,学完手艺后,他们就回到自己的老家开店。”

李钰涵后来知道,这家糕点铺并非老人自己所开,“老奶奶只负责做,后面有专门的店主、店员和收银人员维持店面运作,可老人家毕竟岁数这么大了,一旦什么时候干不动,这家店还能开得下去吗?”

京绣工作室

绣娘老去后,谁能来接班?

指望在街头巷尾偶遇手艺人比预想中困难许多,李钰涵不得不考虑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上门寻访一些鲜为人知的“隐居者”。通过一位京绣服饰爱好者的介绍,她联系上京绣手艺人金馨。

十多年前,金馨跟随师傅为博物馆制作考古出土丝织文物临摹复制品时,第一次接触到京绣这项手艺。这项工作完成以后,手头一下子没了活儿,也因此失去了收入来源。思虑再三,金馨索性自立门户,开了一家专门提供私人定制业务的京绣工作室。

几经辗转,李钰涵在香山南路红旗村的偏僻处找到工作室,“对外没有任何宣传,但里面十分宽敞,装饰得华贵典雅,我们下午赶到时,除了金女士和几个裁缝以外,只有一位顾客。”

交谈中,李钰涵了解到,这里的服饰和器具都采用京绣手艺纯手工制作,哪怕只是一件旗袍,价格也在万元以上,客户则主要是由一些热衷古玩和传统文化的老主顾和他们介绍的朋友组成,“金女士表示,一件京绣作品的制作流程十分复杂,有时动辄要数月才能完成,而人力有限,所以并不打算扩大客源。”

设计团队与客人沟通板型和样式后,通常由工作室完成布料选择和花纹设计,然后送到河北的一个小村庄,“据金女士介绍,在明清时期,那里曾经是皇家制衣厂,直到现在,村子里的不少妇女还掌握着祖传的京绣手艺。”

如今,工作室有六十七个长期合作的绣娘,负责完成基础绣花工作,但人才断层的危机让金馨很是无奈,“这些绣娘都不再选择让她们的子女留在农村继续做绣娘,也几乎不对外传授京绣手艺,等到这批绣娘老去以后,谁又能来接班呢?没有了绣娘,工作室恐怕也很难运转下去。”

平日里,金馨偶尔会收一些学生,但大多并不准备日后以京绣为业,“都是一些出身富贵人家的,学京绣也只是为了修身养性、丰富生活。真正想要投身京绣的人,已经十分罕见。”

主笔:宗媛媛 插图: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