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收视超多档热门综艺 《本草中国》凭什么逆势而红?(2)

2016-07-01 14:40:0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同时片中也谈到,某些中药最早源自欧陆,经过长途跋涉才在华夏扎根,也有中药得到西方科学界的认可。这些对细节的专业考据,不但无损中医药学“中华正统”的身份,相反让人对剧组的考证态度和实事求是的风格点赞。

讲述

80%的镜头讲述的是普通人跟中医药的故事

在讲述方式上,《本草中国》也遵循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经验,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人的故事,片中“80%的镜头讲述的是普通人跟中医药的故事,以及跟中医药相关的人对这个行业的付出、对这个行业的传承。”制片人韩芸介绍,“中医药和其他行业一样存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我们有责任将还健在的身怀绝技的老药工记录下来。”

于悬崖峭壁之上寻找野生石斛,是雁荡山的绝壁采药人周朝义一家世代相传的绝技。铁皮石斛生长条件极其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采摘过程可以用“凶险”来形容。“我的师傅采石斛,石头掉下来,刚好砸在后脑勺上,当场死亡。”不过,面对电视镜头,周朝义却坦言,自己并不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子女。“我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我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但是,儿女不学,传统技艺将何去何从?

红曲制作也面临着古法制作技艺的失传。《草本中国》中记述了浙江桐君堂老药工王良春最后一次制作红曲的过程。他戴着斗笠和蓑衣蹲在雨里等着红曲发酵,看着白色的籼米渐渐变为鲜红色,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雨过天晴,老人和小孩一起嬉戏的镜头无比柔软。红曲的加工早已步入机械化生产,如今工厂附近建起了中药博物馆,在馆方的邀请下,王良春捐出了他最后一次手工炮制红曲的工具。干超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工具被放进展柜的那一刻,“玻璃盖子盖上时那‘哐’的一下,一个属于手工业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除了王良春,家人旅居国外,自己留下打理400年老店的广州陈李济陈皮第11代后人陈永涓也让人感触颇深:“我先生、孩子都在国外工作、生活,只有我一个在广州,因为可能对‘陈李济’那个名字,有一个很深的感情,所以我就不愿意跟着他们出去……很多人都这样说,陈李济的陈皮肯定有秘方,其实没有的。陈李济的陈皮,就是靠陈化,靠时间。”

为了采集珍珠,广西“珠民”吴辉进需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孤独。每年南海退潮时,他就要出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想象船舱的简陋:电力匮乏,时常在大海上伸手不见五指;淡水紧缺,做饭成了奢望,面条成了唯一的口粮……“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生活真的有点虚度年华。但是,对我们珠民来说,真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吴辉进说。

他们的故事,是手工制作与机械生产的对抗,更是药人价值观与现实的博弈。为了记述这些故事, 干超带领团队整整做了两年的田野调查。他说自己常感怀于国外很多小型纪录片带给人直达心底的触动,“中国又何尝没有这样的工匠精神,何尝没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做纪录片不能太看重表面繁华的东西。拍摄《本草中国》,我们完完全全把自己沉浸到每一味药材的探寻中,与每一个医者药人的探访交流中,甚至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危险环境里,只为体验他们的生活,团队中很多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观念。”

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中医药

在社交网络上,《本草中国》收获了很多年轻观众的点赞:“被这个纪录片感动成中医粉了!”“顺着本草索骥,发现文化的中国。”“看本草中国也可以感动到哭,时间的沉淀积蓄着突破的力量!”

“我们没想过靠一部片子就扛起复兴中华医药文化的使命,只是希望更多人、更多年轻人以此为入口,打开一个被我们尘封已久的至美的中医药世界。出品方上海笃影文化传媒CEO孙煜说:“对那些80、90后的孩子们说,《本草中国》是一部好看的纪录片。能够通过它来剥掉中医药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关注这个行业。我们希望随着《本草中国》第一第二第三季的播出,未来报考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会多一些,这是我们想要的。”

文/本报记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