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北京文学迎来强力爆发 北京作家屡创“全国第一”(2)

2016-10-10 11:05:06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引领扶持铸就“北京原创”

“做原创出版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那样破墙而出时在下水道中爬行,漫长幽暗,有时候似乎看不到尽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作家石一枫生于1979年,今年6月,他的长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评选”十部作品之一。“曾经出版过多部作品,但直到《世间已无陈金芳》才有真正出书的感觉。”他感叹道。事实上,正是因为精心扶持、挖掘原创,北京文学事业才铸就了真正的“北京原创”金字招牌。

《世间已无陈金芳》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这其实源于出版社的精准思路,正如总编辑韩敬群所说:“一线作家基本形成固有的版图,与其在旧有的出版格局中寻求突破,不如探索新的可能性。”几年前,出版社就意识到,70后作家已逐渐成为文坛主力军,再也不能说他们是被遮蔽和忽视的一代,精雕细琢这一代作家的作品,时机已成熟。从2012年开始,出版社率先推出了一批70后作家的作品,如李浩的《镜子里的父亲》、鲁敏的《六人晚餐》、乔叶的《认罪书》等。2015年,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横空出世,更是成为文学界一大亮点。

“挖掘原创的过程中,谁更真挚、更诚恳,谁才更能坚持。”韩敬群的一席话,想必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徐则臣看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坚持做长线,盯住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作家这个人。“我的新长篇小说《王城如海》的书名就是韩敬群起的,书稿也是在十月文艺出版社打印的,但是书最终并没有通过这家出版社出版。”让徐则臣感动的是,这家出版社只要认定谁是好作家,就会真心对待,而从未想过从作家身上捞多少钱。

除了出版社,坚持推出优质原创作品,也让北京的文学期刊尝到了甜头。《北京文学》常务主编杨晓升说:“《北京文学》第八期刊登了迟子建的中篇小说《空色林澡屋》,很快被《小说月报》转载,并被认为是近年来最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他提及,《北京文学》已形成良性循环,很多知名作家都争着要上《北京文学》。国内知名作家方方、石钟山的新作排到了明年第一期,海外著名作家陈河的新作同样要到明年才能发表,这在争抢名家成风的文学期刊界实属少有。

杨晓升直言,针对一些文学期刊变成了“朋友圈”,《北京文学》做出明文规定,员工作品不得在自家刊物上发表。杂志社还采取集体审稿制,每位编辑推荐四篇至五篇中篇小说,在每月一次的发稿会上进行激烈讨论,以保证每一期稿件的高水准。

这两年,北京的原创文学作品出版迎来了可喜局面,一部《耶路撒冷》累计销量已达8万多册,范稳的《吾血吾土》、宁肯的《三个三重奏》、盛可以的《野蛮生长》、任晓雯的《生活,如此而已》,也都实现了加印。

帮扶新人找寻“文学之家”

“像‘滚雪球’一般,作协吸纳的年轻作家越来越多了。”——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

应时代之变,激励、帮扶年轻人在文学道路上勇敢走下去,让他们不再孤独,是在北京写作的文学新人感到最温暖的地方。截至目前,北京作协已有45岁以下青年会员234人,其中80后作家103人,在全国省级作协中首屈一指。

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很清楚,现在时代变了,入不入作协,作家们都能过得不错,作协再不能像衙门一样,等着人家来入会。于是北京作协想出了一招儿,通过介绍和推荐,将那些优秀的年轻作家召唤进作协。“评委、专家接触的年轻作家多,我们就请他们把年轻人介绍过来,而年轻作家入会后,我常说,别光顾着自己活动,再介绍你们身边的好作家进来。”王升山说。就这样,作协吸纳的年轻作家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