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揭秘鲁迅后事:灵桌上放着笔纸和墨水(1)

2016-11-02 16:00:31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 张梦阳

宫门口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鲁迅在京四处故居中惟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1923年10月30日,鲁迅买下这个6间旧屋的小宅院,议价800元。由于原有的6间旧房十分破旧,只有翻建才能居住,为了节省开支,10月31日,鲁迅亲自绘制房屋改建图3张(即现在的鲁迅故居规模), 翻建于1924年5月24日完工。由于当时鲁迅的经济十分拮据,这所房子是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了400元买下的,这笔借款直到1926年鲁迅去厦门教书时才陆续还清。

在此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写出了小说集《彷徨》等大量作品,主编和指导编辑了《语丝》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国民新报副刊》等刊物,指导成立了“未名社”、“莽原社”等青年文学团体。因此,此处也成为纪念鲁迅先生的最佳场所。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纪念日),鲁迅故居正式开放。到了1956年,鲁迅故居成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北京鲁迅博物馆在10月19日举办了座谈会,同时还举办了“含英咀华——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对于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可以说只要是上过学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但是,读过鲁迅作品的人,未必真正了解鲁迅的生活。而这个展览不仅展示了鲁迅本人的诸多作品,还多维度地展示了“鲁迅和他的时代、他的战友、他的学生”。

鲁迅先生的战友、学生有哪些人?本期品读所要刊发的,是新出版了《鲁迅全传》一书的张梦阳先生所写的关于鲁迅后事的文章,读者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鲁迅先生葬礼的哀荣,以及他在文学界的“社交圈子”和影响力。

1 遗体停放在西式殡仪馆

万国殡仪馆,是美国人开办在上海的第一家正规殡仪馆。

1925年,总部设在纽约的中华凯斯柯特公司瞄准商机,向一位旅沪德国侨民租下了位于今胶州路207号的一幢三层楼花园洋房,用于开办万国殡仪馆。1934年,时任经理的美国人施高德将万国殡仪馆改组为独资企业,自任老板,同时承办“高等”华人丧事。万国殡仪馆的底层礼厅原来全为西式装饰,内置钢琴一架。外侨丧礼由神父或牧师主持,唱诗班在钢琴伴奏下齐唱赞美诗《天堂再相会》,以示送魂入天堂。自施高德独掌该馆后,遇华人丧事亦允许在西式礼厅内吹打中国民乐,大做水陆道场。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被刺后,葬仪在万国殡仪馆举行;1935年3月11日,这里曾经吊唁过自杀的一代影星阮玲玉。

鲁迅先生逝世后,经冯雪峰、宋庆龄与许广平、周建人等商量,决定出殡事宜由上海万国殡仪馆承办。并告知这是一代文化伟人,只是群众吊唁,瞻仰遗容,不要西式仪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当天下午3点,万国殡仪馆的黑色柩车开进了大陆新村。平时住户都从后门出入,前门不常开启。这天,前门打开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将鲁迅的遗体用白布裹着舁下楼,郑重地放进柩车里的西式铜棺。许广平和海婴母子从屋门口、楼梯上一直到前门口,悲痛地送别先生和爸爸。

鲁迅先生告别了自己的书房和病榻,告别了从不释手的书籍和画册,告别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和爱子,以及手足之亲的三弟,告别了生活三年多的大陆新村九号和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