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2016-11-02 20:30:28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王以端)北京的深秋,葡萄牙驻华大使馆花园的一角,一块刚刚建起的石碑静静伫立,迎接着使馆的到访者。这块石碑是十七世纪葡萄牙传教士托马斯·佩雷拉墓碑的复制品。这位神甫有一个更广为流传的中文名——徐日升

11月1日,是徐日升诞辰371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天,葡萄牙大使馆为这块石碑举行了揭幕仪式,并举行了“徐日升奖”颁奖仪式,这一奖项旨在鼓励那些优秀的葡语学生。

徐日升曾任康熙皇帝的老师、翻译以及顾问,因为在数学、音乐、天文等方面的造诣受到康熙的赏识。他在中国生活了36年,最后在中国去世,并安葬在北京耶稣会士滕公栅栏墓地。

葡萄牙驻华大使佩雷拉介绍说:“作为外交官、科学家、音乐家,徐日升是十七世纪中葡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中欧之间科学文化领域交流的先驱,他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包括给皇帝本人介绍西方文化,同时也向葡萄牙人和欧洲介绍中国文化。”

徐日升在中国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同为欧洲传教士的南怀仁在《欧洲天文学》一书中记载,有一次康熙叫乐师演奏中国乐曲,徐日升在听的同时用欧洲的文字和音符记录了下来,之后按照音符将那首歌重又弹奏了一遍,“在节拍的间隔、音符的长短、情绪的抑扬顿挫方面都十分完美,就好像他练习过很多天一样”。康熙十分惊叹于徐日升使用的记谱方法。

徐日升墓原址所在地命运多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历经沧桑,曾遭破坏、重建、迁移,在2006年被认定为文物。徐日升的墓碑在变迁过程中不幸遗失。

“因为最初的墓碑已经丢失,复制它的想法由来已久。”佩雷拉大使表示。墓碑的复制品是根据拓片,依照原始尺寸建造而来。“这可以时刻提醒葡萄牙大使馆的拜访者们,这位葡萄牙历史性人物对中欧文化、科学作出的贡献。”

以徐日升命名的葡语比赛“徐日升奖”今年进入第二届,共有由20所高校选派的97名学生参加。今年5月,这些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进行了笔试和口试。“中国地域广大,就好比在里斯本考试,而考生来自马德里、布鲁塞尔、柏林,甚至斯德哥尔摩。”佩雷拉大使比喻说,由此可见学校和葡语学生对这一奖项的重视。

“葡萄牙语是南半球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并已成为网络空间最常使用的第五大语言,仅次于英语、中文、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佩雷拉大使说,“我们看到中国对于葡语国家的兴趣不断增加,不久前结束的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就体现出这一点。葡语在中国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能讲葡语,并能讲好它,将成为未来多年葡语学习者的优势。”

“刚刚我们在花园里面为‘徐日升奖’定下了一个传统,那就是在徐日升墓碑前合影。”佩雷拉大使说,在300多年后的今天,徐日升成为葡中两国交流的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