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故宫大高玄殿“宝匣归安” 匣内存放何物至今成谜(1)

2016-11-09 03:30:58    京华时报  参与评论()人

宝匣放入屋脊。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大殿宝匣

表面彩绘

后殿宝匣

昨天,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院长单霁翔宣布,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将于年底完工。

当天下午,大高玄殿正脊合龙,趋利避害的“镇物”——宝匣归安,但基于文物保护要求,至今未打开宝匣,匣子内存放何物仍是个谜。

保护文物

宝匣至今未开

据了解,大高玄殿在修缮工程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正脊正中的脊筒内发现了作为房屋“镇物”的宝匣。“正脊”是指古建最上边正中的脊,古建正脊正中的脊筒是要等其他工程项目完工后最后安放,放入宝匣的过程叫“合龙”。

在昨天举行的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龙。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至今未打开宝匣,因此匣子内放的何物至今仍然是谜。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内盒上依稀可见龙纹图案。据故宫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初步判断宝匣系明代文物。内匣盒至今保存如此完好比较少见,文物价值很高。

据悉,故宫内的古建筑上宝匣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就修缮过程所见,大至主要殿座、崇楼,小至门楼、罩棚,均有宝匣发现。但宝匣有等级之分,尺寸不一,质地各异。

考古手段

首次用于修缮

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由于历史原因,大高玄殿数次遭受磨难,破坏严重,险情频发,2010年才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的勘察调研、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本次修缮工程于2015年4月2日正式开工,至今年底,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将会顺利完工。

昨天,单霁翔发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的最新阶段性成果。据介绍,在修缮工作中,故宫博物院创新地引入了考古学手段和理念作为突破口,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保护中,使保护修缮工作更加细致、缜密。将由于不同时期的修缮和改动,视为层层叠压或打破的“考古地层”,对上面所有的信息按照不同层次、叠压打破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提取,以获取其不同时期营建、修缮所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和做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抢救非遗

记录匠人信息

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展开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的联合研究,并紧密贯穿整个修缮过程始终。其中,联合院外20多家科研机构、院校对大高玄殿的传统工艺、材料进行十余项的科学勘察、记录、实验、分析与研究,包括硅酸盐、石材、木材、彩画、金属构件、纸张等,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高新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整获取大高玄殿原状、残损及变形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