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深莞小书店 照亮精神家园(2)

2016-11-11 11:31:01      参与评论()人

“很多顾客说,我今天不是来买书的,我就是来看看你还在不在。”廖益君书店的曹向峰说这话时,有点调侃,又有点无奈。1999年他就进入书店这个行业了,看着自己的店由新变老,很多当时跟他一起经营书店的店主如今都不做了,他心里很伤感。如今他坚持在这一行,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顾客来的时候,看到书店还在。

诚然,坚守一个行业超过十年值得敬佩,但友谊书城的龚县流一针见血地指出背后的不易:“我们做书店不单纯是一种责任,同时也要能‘活’下去。”

“我一度准备关门了,我就觉得我做二房东多轻松。”建筑书店负责人潘燕生说,后来他还是坚持下来了,但这之后他开始思考:这些小书店为什么“活”得这么难?

潘燕生思考过后,总结道:“一个是盗版,另一个就是网上的低价策略。”当下图书定价升高,除了物价、人力等成本上升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电商的低折扣倒逼出版社抬高定价。电商有雄厚资本的支持,能扛住价格战,而实体书店很可能成为定价虚高的最大牺牲品。

一位书店从业者透露:“一般零售业在终端的利润是比较高的,但图书在终端的利润率却比较低。进书时我们只能走民营渠道,如果和出版社有合作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折扣,但一般出版社是不会同我们这些比较小的民营书店直接合作。”

另外,相较大书城来说,小书店不一定能开在比较好的地段,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租金贵,其带来的成本压力是一般的小书店无法承受的。除了常见的租金压力外,有些小书店在经营时也会遇到人力方面的困难。专卖二手旧书的刘金龙说:“因为书店利润微薄,请不到高素质的人才。家里的人也不太支持我,不看好图书行业。”

尝试

在经营中主动求变调整模式

在本次小书店论坛上,众多小书店经营者都表达出同一个意思:光卖书的话,盈利模式非常单一,真的纯粹靠书去盈利的不多。他们的经营模式纷繁多样,正如一位店主发言时所说:“小书店,船小好掉头。”为了应对理想与生存的平衡之争,这些小书店在经营中主动求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模式。

云上书屋的翁丹伟一开始的想法是很理想化的,他以为靠卖书、卖咖啡,就能让书店生存下去,但后来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后来到多家书店考察后,他调整了经营方式,在他们店里,书不仅是商品,也是一个附加服务、一个场景、一个与人沟通的媒介,慢慢把书搭建一个场景,可以在书店办读书会、访谈节目等。

翁丹伟说:“怎么在书店中加入更多有趣的、好玩的元素进来,又能达到盈利,这一直是我们探讨的方向。用开放的心态,为我们的书店带来更多可能性。”

大美书店开在岭南美术馆里面,是作为美术馆的配套来进驻的,该店的代表刘健也分享了他经营的模式。他认为,书店就像一个社区,比如有才、有创意又想分享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社区实现分享,如此一来书店形成自己的独立闭环生态,才能走得更久。

但是这都有一个前提,所有模式是以书为基础和媒介的,因为书店的目标受众和客户都是奔着书来的。潘燕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书店经营者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他说:“我们卖书给读者,是和读者建立关系的开始。互联网是和万物互联,我提一个概念,叫‘图书后市场’,围绕这本书我们可以做的太多了,广告、培训、交友等等,可以展开比较大的想象。”

建议

书店各有强项应相互帮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