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东中山11月13日电 题:中山装的传承与创新
中新社记者 杨柳
与中山装的缘分传到陈福星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而今,陈福星要思考的不仅是中山装的传承,还有创新。
因制作“中山装”精美得体,陈福星的祖辈在新加坡和澳门开设的裁缝行就颇有名气。从小耳濡目染,让陈福星的父亲陈文铸15岁起开始设计、缝制他所钟爱的中山装。直到上世纪90年代,陈文铸返回广东省中山市兴办了一家服装厂,主要接来自香港、澳门的订单。随着生意多了起来,陈文铸发现找他们做中山装的订单也变得越来越多。
“在中山市举办纪念孙中山的活动都会用到中山装。我们就有了想法,能不能在中山市创立一家中山装的服装品牌”。于是在2005年就有了“华人礼服”这个品牌。现任“华人礼服”董事总经理的陈福星日前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现在店内中山装每年的销量都有10%到20%的增长”。
这家位于中山市中山三路上的服装店因橱窗内摆满了不同款式的中山装而格外显眼。从正门看进去,商标设计得既像一个繁体的“華”字,又看似一件中山装。店内的一整面墙挂满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韩国前总理李寿成、香港影星成龙等人身着中山装的照片。
外界关于中山装一直有个传说,即中山装被赋予了涵义:衣前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五枚扣子寓意“五权宪法”(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衣袖上的三枚扣子强调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后背无衣缝则有国家不分裂,和平统一大义之意。
在陈福星看来,无论是否被渗透了治国理念,中山装在设计之初都是希望能在外形上提醒当时的人们时代在变迁。而时代变迁对于一家时装企业而言意味着“因时而变”。
最引人注意的首先无疑是衣服的颜色。陈福星指着一件灰色的传统中山装说:“过去的颜色比较单一,除了灰色就是蓝色或黑色,白色已经很跳跃了。”经过改良后,这件灰色的中山装旁边林立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颜色的中山装。
除了颜色,陈福星说他们改良的还有面料。“过去的面料有华达呢,民间更多使用涤卡、粗布等等。而现在各种面料都可以做出中山装的模样。”陈福星摸了摸中山装的口袋,“如果把四个口袋的中山装推荐给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会说不适合他们,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穿的。所以要针对市场需求适当简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凡事有滋生,就有消亡。陈福星说他确实担忧,中山装有一天会淡出历史舞台。“不能把中山装定格在中老年人的服装。如果年轻人穿得越来越少,那么早晚有消亡的一天。”所以,陈福星将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锁定在了年轻人身上,“年轻人更加追求线条,会选择收身的版型。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借鉴欧美和韩国服装的流行趋势,将其吸收并与中山装融合在一起。”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服装业掀起了高级定制的风潮。陈福星把目前“华人礼服”定位在中高端的定制。“这个市场永远有人可以做得更便宜,但我们定位在中高端就是不想把中山装做得太烂了,还是希望在工艺上追求完美。”
对于完美的追求,让“华人礼服”这个品牌收获了海内外的关注。不少外宾在访华时都有做一套中山装的愿望。“确实有外国元首趁休息时间让我们去为他们量体裁衣。”这让陈福星倍感欣喜。
陈福星说他的愿景是在中山装的品牌定制上争取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虽然很多人在做,但中山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它的制作工艺是有很多技术含量的。以前靠师傅带徒弟,现在确实面临传承的问题,年轻人一般都坚持不下去。如果没有人才的培养,一个品牌也很难延续下去”。
如今,陈福生正在考虑开办学校。“服装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一位做了很多年的老师傅接到一件新的产品需求都要重新研究。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纯手工制作的魅力。机械化的成品虽然是标准的,但没有温度。它不会像一件一件由师傅亲手做出来的衣服那样,穿在身上是有感觉的,是不一样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