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题:“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故事”——京剧名家孙萍谈京剧文化推广
新华社记者白瀛、高蕾
她是中国第一代京剧专业大学生,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她曾三次在欧洲斩获戏剧节大奖,被前辈称为“知识型京剧演员”。不久前,她获得美国查普曼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继梅兰芳、张君秋之后又一位获得美国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中国京剧艺术家。
“您通过舞台演出、导演、监制、教学和研究等丰富的实践,以激情、坚韧与执著,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跨文化交流;您凭借大胆尝试,在提高表演艺术水平的同时增进了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融汇互通。”美国查普曼大学校长詹姆斯·L·多蒂在授位仪式上给予她这样的评价。
她叫孙萍,1975年,年仅15岁即凭借《赛驼之后》在全国文艺会演中获得三项大奖而一举成名。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进入国家京剧院后,凭《霸王别姬》《龙凤呈祥》等经典剧目广受好评。然而1990年,她在同出身梨园世家的丈夫叶金森赴匈牙利交流后,毅然转移了工作重心,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京剧文化推广事业。
外国观众也要“原汁原味”
初到欧洲演出时,孙萍常常选择像《霸王别姬》《西游记》这样动作比较多的热闹剧目,遇到长腔也总会把节奏调整快一些,希望以此适应外国听众的审美习惯。但一次演出后,她遭到了荷兰剧场经理的上门“抗议”:“我们知道京剧最精华的地方就是它的唱腔,我们就是要听最原汁原味的京剧,我们有能力也愿意欣赏这样的艺术,不要把我们当傻子。”
如今,孙萍也常常给外国观众表演《断桥》这样有大段吟唱和念白的文戏。有几次,她在台上稍稍改了一点唱法,“马上就有老观众到后台找我,非得让我说出原因才罢休”。
说起在国外演出时遇到的小插曲,孙萍很欣慰。从看热闹到听唱腔,从热衷听快板到要求听慢板,孙萍深知,这是海外推广必须经历的过程。
“有些人说,梅兰芳访美没有完全把京剧传播到美国,是因为他没唱慢板,这是典型的观点炒作。”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海外推广要有效果,就得明白当时的观众希望看什么。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故事。”
为了推广京剧艺术,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孙萍除了每年在国外演出二三十场,还组织推动京剧走进美国中小学、走进非洲等项目。2012年,孙萍开始主编《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不仅翻译经典剧目的剧本唱词,还文图对应地解释人物服装扮相,最重要的是构建京剧表演的理论体系。目前,丛书已编纂完成40册,出版20册,并被欧美数十所大学图书馆收藏。
京剧创新要“移步而不换形”
1949年末,梅兰芳在一次采访中对京剧发展提出了“移步而不换形”的主张:应保留京剧的古典艺术魅力,如果进行改革,也要保存它固有的规范和程式,在传统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改动一点,不能冒失地大动手术。
在孙萍看来,时下京剧界的一些创新热潮,表明京剧大师半个多世纪前的规劝,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有些现代戏,舞台上出现了飞机尾巴和发动机轰鸣声。“这违背了京剧的艺术创作规律。京剧最大的魅力就是能用跨时空、大写意的方式呈现剧情,展现美感;太写实的艺术形式并不适合京剧表演。”
孙萍说,京剧讲究的是“无歌不舞”“无声不动”,每一个程式动作停下来都有一种雕塑美。“而这些经典动作,比如甩水袖,是为那一身行头预备的。如果换成了现代装扮和现代场景,你让演员怎么表演?”